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一、 清代瓷器上的仕女紋

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圖內容十分豐富多彩,這些圖像作為一個時代的生活縮影,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積澱,再現了當時女子美麗、端淑、勤勞、智慧的形象,還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狀態、藝術品位與精神追求……這些瓷畫仕女圖,傳達出不同境遇下女子的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

深閨獨處

清代,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普通人家女子,在父權、夫權與族權等約束下,其生活空間受到極大限制,如不許進香禮佛、不許到茶館聽書、不許去戲園看戲等等。可以說,獨處深閨是當時多數女子的主要生活方式,瓷器上也常常見有此類題材的畫面。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雍正 粉彩仕女圖 首都博物館藏

“婦學而至清代,可謂盛極一時,才媛淑女,駢萼連珠,自古婦女作家之眾,無有逾於此時者矣。”清代瓷畫上的讀書仕女圖也是屢見不鮮,說明讀書作畫確實是當時深居內宅閨閣名媛的主要生活方式,同時也是最佳的消遣活動內容。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道光 粉彩拜月祈福圖碗局部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現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這件清道光粉彩碗,碗外壁藍地軋道開光內繪粉彩仕女拜月祈福圖。畫面繪製精細:在洞石玲瓏、松竹掩映的庭院中,設有香幾與香爐,一仕女雙手合於胸前,在兩名侍女的陪同下,躬身施拜。畫面生動,真實傳遞出當時女子拜月祈福時的誠摯情感。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道光 粉彩絡絲圖筆筒 北京藝術博物館

女紅是清代女性必修的日常家務勞動內容,也是生活的技能與品行賢淑的衡量標準之一。如現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這件清代道光粉彩筆筒上的絡絲圖:簡陋的室內有一名女子右手拿絲篗,正坐在一架絡車前嫻熟地操作。空白處書寫“絡系”二字,點明瞭畫面主題。圖像為實場描繪,因此具有珍貴的資料研究價值。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現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這件清代道光粉彩碗上的織布圖:寬敞明亮的室內,擺放著一架高大的織機。一藍衣女子


課子育兒

清代,繁衍子嗣是女性無可替代的“重任”,育兒成長也是她們的家庭職責。因此,清代瓷器上非常流行仕女嬰戲的題材與內容。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康熙 五彩仕女嬰戲圖盤 上海博物館藏

這些畫面以母親與孩童為核心,其中童子戲蓮、賞蓮圖寄予了人們對多子多福、連生貴子的期待。如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這件清代康熙五彩盤上的仕女嬰戲圖:一位手持羽扇、端坐玲瓏石上的母親,正扭頭注視著一手持荷花奔跑而來的孩童。孩童胸佩金鎖片,衣飾華麗,表情活潑。母親裝束高貴,面帶微笑,慈愛靜雅。孩童手舉蓮花,寓意“連生貴子”。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康熙 青花仕女嬰戲圖盤 故宮博物院

清代人們大多是通過讀書識字、高中狀元、進入仕途而改變命運的。受此儒家思想影響,瓷器上出現了許多寄託願望的象徵性裝飾符號與圖像。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清代康熙青花盤上的仕女嬰戲圖:在高牆圍護、洞石玲瓏、亭閣錯落、桂花盛開的庭院裡,一位母親手擎桂枝,側身回望著三個爭奪官帽的孩童,寓意“折桂加官”、“奪冠登科”。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康熙 五彩仕女嬰戲圖盤 故宮博物院藏

求學入仕也是清代人們心中的普遍願望。許多家庭中的母親,都將兒子能夠讀書中舉、踏入仕途、發揚門楣、光宗耀祖作為最大願望,併為此承擔起督子課讀的重擔。且由於當時婦學的興盛,使得清代閨閣多才女,名媛輩出,無論蕉園七子、荔鄉九女、吳中十子,還是隨園女弟子等,既通曉經史、辭賦與文章,又能揮書作畫,女作家人數也為歷朝之冠。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乾隆 琺琅彩課子圖碟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代瓷器上流行的仕女嬰戲題材中便有很多這方面的圖像。如現藏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清代乾隆紅地琺琅彩碟上的課子習書圖:窗外翠竹橫斜,室內典雅舒適,一位嫻淑端莊的母親端坐於椅子上,正向依偎在身旁的孩童指導書上的內容。室內陳設講究,牆上掛著名人山水畫,案上擺放著青銅器等古董,襯托出官宦世家的富貴之氣,也象徵著母親的學識與修養。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實際上,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圖內容十分豐富多彩,這些圖像作為一個時代的生活縮影,不僅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積澱,再現了當時女子美麗、端淑、勤勞、智慧的形象,還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狀態、藝術品位與精神追求,因此具有一定的證史、補史的資料作用與價值。

二、 明清瓷器上的三國故事紋

以人物的形象在陶瓷器上作裝飾,大致可分為傳說神話人物、歷史人物、文學故事人物、生活場景人物、佛教人物等。明清瓷器上的三國故事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有劉備、諸葛亮、曹操、周瑜、關羽、趙雲、亂世佳人二喬等。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晚期 青花三國演義之轅門射戟人物故事圖瓶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康熙 青花三國演義人物故事圖罐

還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陶瓷藝術中常見的題材,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家歸晉都有涉及。其中以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刺殺董卓、三顧茅廬、大宴銅雀臺、鳳儀亭、空城計、火燒赤壁、大鬧長坂橋、七擒孟獲等為多。這些題材大多描繪了一些歷史上的故事場景,記載了重要的人物活動和重大的戰爭場面,寄託了普通人民群眾對英勇奮戰、仗義豪爽的精神品質的推崇和敬重,表達了人們懲惡除奸、扶弱揚善的願望。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康熙 五彩三國演義之鳳儀亭人物故事圖盤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明崇禎 青花三國演義之鳳儀亭人物故事圖筒瓶

呂布和貂蟬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施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講述在王允的安排下,貂蟬巧妙周旋在董卓和呂布之間,終於令兩人反目成仇的故事。這隻明崇禎青花筒瓶描繪的正是鳳儀亭的故事。畫面中貂蟬亭亭而立,呂布站立左側,頭戴小冠,身穿鎧甲,顯得威風凜凜。最右側為董卓,面部皺紋堆積,一手扶須,神色震怒。呂董兩人的矛盾由此激化。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道光 粉彩三國演義之空城計人物故事圖花口盤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人馬亂紛紛。”空城計出自《三國演義》的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講的是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這隻花口盤,畫面是城門大開,諸葛亮在城頭鎮定自若地撫琴,城下司馬懿策馬遲疑不前,惟恐中了諸葛亮的埋伏。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康熙 五彩三國演義之孟德獻刀人物故事圖盤

三國中的詩詞名句、人物話語也會出現在瓷器上,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這些詩詞表達了對道義、親情、友情、愛情等的認識,引起了人們情感上的共鳴。

三、 瓷器吉祥圖案圖譜

吉謂善、利;祥本指吉凶的徵兆。二字合用有幸福、吉利的意思,戰國時期開始,吉祥這個詞日漸普遍。至唐,成玄英解釋為:「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此後,吉祥一詞便成為福壽吉慶、諸事順利的祝語

吉祥物和吉祥圖案可以說是吉祥觀念的具體表現──為了表達對幸福、歡樂喜慶的嚮往,人們便把事物固有的屬性予以加工,或加上藝術的象徵意義,例如把某個事物附會神話傳說或取其名稱的諧音,並視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慶的徵兆繪成圖像。吉祥物表現了人類與生俱來趨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我們可嘗試細味由追求吉祥而衍生的動人故事和藝術成就。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 景德鎮窯青花釉裡紅八仙祝壽紋盤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清百福大盤 現藏於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輩輩封侯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事如意 | 柏樹、柿子、如意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事事如意 | 柿子、如意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吉祥如意 | 大象、童子手持如意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雙福 兩隻蝙蝠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富貴平安 | 花瓶、牡丹

馬未都:古瓷器裝飾圖案解讀,看過才算懂得了為什麼價值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