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本文字數5412,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好好學習》。


本書作者成甲,羅輯思維“得到”App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主講人。在與羅輯思維合作的過程中,入選了羅輯思維評選的“中國最會學習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終盤點全年銷量TOP 10的節目中,《成甲說書》佔了三成。


主業是景區設計諮詢,2009年聯合創辦了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遊規劃設計院,並擔任常務副院長。


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01、理解臨界知識


瞭解臨界知識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知識?在作者的定義裡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也就是說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後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信息。


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瞭解一個觀點之後,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


換一種角度看,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


1、臨界知識


知道了什麼是知識後,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臨界知識。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


比如,你知道從山頂上滾下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這一信息,當遇到泥石流的時候就會往山體兩側跑,而不是試圖順著山谷與石頭比賽。石頭會越滾越快,這對你便是一個有用的知識。


但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定律F=ma,你就不僅僅能夠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辦法造出火箭。


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稱為“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而我們在這裡所說的臨界知識,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2、認知深度


作者說 ,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的時代,我們拼的就是對於知識的認知深度。


我們都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


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管理知識最重要的並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


而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什麼是認知深度呢?有深度的認知能力就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作者說,提升認知深度,就要學習像執行能力、專業能力和結構能力。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不完全地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投入時間提升結構能力。


然而,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遊刃有餘。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02、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跳出“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意思是說,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可那些摘抄下來的名言警句,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奮。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擺脫“低水平勤奮陷阱”呢?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1、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讀過的書總是記不住,無法把知識內化成能力。


作者說,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舉個例子:


英國的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

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在這個時候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了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

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

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比如,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動用生物本能,想象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大腦這種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


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信息,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


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2、放慢速度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聯繫。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對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就是做思維導圖。一本書的觀點只要那麼幾個,把作者的觀點提煉出來做成思維導圖,然後通過補充思維導圖來對以往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關聯。


這個時候可以發揮自己的大腦,想到什麼都寫下來不要怕錯,等把所有的想法都寫完後,自己在重新整理。


思維導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記筆記,還可以記憶知識,複習,做會議紀要等等,非常方便和實用。


3、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


作者認為,讀書的時候把新知識和我們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效。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臨界知識。作者運用這一點就非常好。


作者寫公眾號文章的時候,他會在不同的文章中討論不同問題時運用到複利、概率論、邊際收益等概念與模型。


這其實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一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作者的做法是:當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


問問自己,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作者還提到了,在學習臨界知識的時候需要具備兩個心態: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1、綠燈思維


很多人認為,讀書學習是受基因的影響。但作者說這是錯的,最大的原因是我們受習慣性防衛的影響。


什麼是習慣性防衛呢?就是當一個觀點不是自己認為的時候,本能的會進行抵抗。這種心理就是習慣性防衛。


舉個例子:


作者在春節回老家,碰到一個親戚大哥,就聊讀書學習這個話題,這位大哥說:我們家的人就是沒有讀書的基因。當年讀書就不行,我家兒子現在也不行,還是你們這種有讀書天賦的人厲害。”

剛說到讀書學習這種事情跟天賦基因關係不是很大的時候,大哥放下舉起的酒杯,立刻反駁道:“你看,那電視上《最強大腦》裡面的那些人,看一遍就記住那麼多,問人家天南海北的事情都知道,人家看一遍就全記在腦子裡。我們這種人,看了電視劇過幾天就忘了演的啥了。”


作者對這段對話一直印象深刻。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效能。


這次對話對我們理解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有一個重要啟示是:更高效的學習,來自更合理的學習方法假設。


但即便作者告訴他一個可能更合理的理論假設,他此時考慮的也不是觀點是否合理,而是他的尊嚴是否受到了挑戰!


如果他承認了提出的觀點,那麼就意味著,他過去一直對外宣稱的理由“自己學習不好是因為基因問題”站不住腳了,這會讓他的處境更難堪。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窘境,他的大腦會開始說:警報,警報,準備戰鬥!


在這就涉及到一種現象,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別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


而當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不這麼想了,反而會把問題歸因於外部因素。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基本歸因偏差”。


別人出事兒,都是人品問題;自己出事兒,就是外部環境問題。這個現象反過來也成立。


比如,當別人取得成就的時候,我們就覺得這小子又走狗屎運了;而當我們自己取得成就的時候,我們肯定覺得,這可是我辛苦努力應得的結果!說我走狗屎運的,你們都是誹謗!


而打破這種思維就需要我們建立綠燈思維了。什麼是綠燈思維?


讓我們先看看和綠燈思維相對的概念:紅燈思維。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準備防衛:“你不瞭解情況。”“你先聽我說!”這是我們在紅燈思維下大腦所處的狀態。


比如,一個習慣了粗暴溝通的老闆,聽到了諮詢顧問給的建議:你和員工溝通的時候,要先傾聽,理解員工意見之後再發表你的觀點。

不要沒聽完就做判斷……這時候,老闆多數情況下的第一反應是:“你懂啥?你根本不瞭解我們公司的情況!”“我時間很緊張,哪有那麼多時間聽?”“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強硬,這幫人就不動,根本無法推動工作!”“去去去,別拿書本上的東西說教,不接地氣。”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


而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比如,同樣是這個老闆,他聽完諮詢顧問的意見後,可以這麼想:“嗯,這個觀點雖然和我過去的做法不一樣,但是仔細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

比如,如果我能夠先傾聽再溝通,就能讓員工充分表達意見,可能產生新的創意;而且,充分溝通,也能避免我們討論了半天才發現大家說的不是一回事兒;還有,理解和傾聽,也是和員工建立信任的過程,能夠增加團隊的凝聚力。”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2、以慢為快


我們遇到新觀點時能夠用綠燈思維來積極面對,就為快速成長打下了第一個心態基礎。


可是,想要快速成長,僅僅有積極的態度還不夠,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具體執行中的心態。


作者說,快速學習首先要,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是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己的太平天國軍的要領。所謂“結硬寨”,是指湘軍到了一個新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


選好關鍵要地後,無論寒暑,要立即修牆挖壕,且限一個時辰完成。而且在戰爭中,不論敵人看起來有什麼漏洞,有什麼可以追擊的誘惑,曾國藩都不為所動,一定會讓部隊死死守住關鍵要地。


我們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3、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其實還是二八原理。我們要以慢為快,其實是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


如果把我們的時間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頁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比如,作者認為學習一門外語,就應該花不成比例多的時間研究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什麼在影響你的溝通?然後在這個環節下硬功夫死磕。


一旦這麼做,你很快就會發現,把最基本的環節打通之後,再有新知識就能在這個基礎上生長,只要把新知識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夠和原來的知識融會貫通。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那就是運用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是我們真正掌握它的關鍵。


所謂刻意練習,不是說我們像做練習題一樣,對同一類問題不停地記憶。恰恰相反,刻意練習至少有兩方面的重複:


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第二,在不同的時間裡,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刻意練習我們需要注意兩點:


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

2.大量地持續練習。


最後的話:


世界是如此複雜,我們用臨界知識做基本趨勢的預測是沒問題的。但是僅憑此,要做實戰級的應用是不夠的。


由於每個專業領域已經夠複雜了,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和範圍又有限制,所以我們只能儘可能多地掌握臨界知識,綜合地實踐應用,才能在我們的能力圈範圍內做出正確的、重要的決策。


學習臨界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過程。對於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覆盤我們每天的生活:覆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麼樣的假設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自己事後解釋為什麼。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過去的假設是否正確,並考慮應該如何改進,以便在未來以更正確的假設指導自己的決策和行為。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

2.以教為學(教給別人);

3.刻意練習。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1.記錄;

2.定期回顧;

3.付費購買(買時間)。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