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果断;做一个拒绝“不好意思”的人

何为面子,顾名思义,就是人的脸面,古代称之为颜、面或面目等。人多脸面这种东西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既属于自己,又不属于自己;既属于他人,又不属于他人。因为脸面长在自己头上,当然是自己的,可是自己却无法看见《除非你拿一面镜子来,才可以自我观察》。自己的脸面只能展示给别人看,可以说是被别人用的。古语道“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面子,实际上就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别人对你首肯,对你赞扬,对你恭维,称之为“面子”。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别人对你否定,对你批评,对你谩骂,称之为没“面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面子只是印象而已。印象者,刻在脑子里的表象也。

为什么中国人大多好面子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文《且介亭杂文;说“面子”》分析面子问题。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对复杂,并且富于变化,这里至少有俩种类型:

一是“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相反的,如果“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脸”。不管中国已经落后到什么地步,清朝皇帝总还是上国天朝的真命天子,即使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得到许多好处的洋人仍是夷蛮、鬼子,而只要皇帝的架子没有丢,守住原先那一条身份的界线,则面子就算保住了。

另一种类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鲁迅尚未提到为他人保全面子也正是自己有面子的一种表现,但这一条已似乎包括在做了超出脸面以上之事的类型之中,能顾及他人的面子是难能可贵的,肯这样做的人当然也就露了自己的脸,所以大有面子。

事实上这种“古怪奇妙”、争取“有面子”的想法和做法,在当今社会仍然相当活跃。为了顾全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人们显得相当忙碌,然而许多是非却因此变得混沌不明。面子是个好东西,你有我有大家有,不让他们“有失尊严”,这与其说是幽默和善良,不如说是糊涂和危险。可为什么中国人大多好面子呢?

在心理学上,“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也是导致好面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羊群效应”就是盲目心理的表现。现在有很多“名校”,你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如果不去那显得多没面子啊。于是,名校就像是羊群喜爱的绿洲,只要一个家长给孩子报名,许多家长就跟风而至。这些人好面子主要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随大流。

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面子的作用,毕竟适度的讲些面子还是有好处的。适当给别人留面子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面子这个问题呢?五个小提示会给你一定的启发。

1:讲情面不能放弃原则

2:讲面子不能没有节制

3:强调面子要顾及后果

4:不要因为没面子而感到自卑

5:不要因为有面子就傲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