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之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

想要與一個人共度一生,一定要在結婚之前認真地瞭解對方。而瞭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去看看他的“家境”。所謂“家境”,並不單單指的是兩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還包括家庭帶來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三觀等等。


結婚之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


結婚之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

我們的婚姻有可能是父母婚姻的延續。

在我身邊存在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女孩曉雪和男孩銘旭在彼此共同朋友的介紹下相識,兩人一開始就看對了眼,於是很快就確定了男女關係,戀愛一年,感情持續升溫,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在得到雙方父母的認可後,兩人迅速領證結婚,領證後的第二天正好有一段假期,男孩就把女孩帶回了老家,想讓媳婦和父母相處一段時間。

可到了公公婆婆家,女孩卻突然有些後悔。

並不是公婆待女孩兒不好,而是公婆的相處模式讓她很不舒服。公公在家基本上就是甩手掌櫃,婆婆在家事事操心,家裡的一切曉雪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假期結束後回到了兩人的小窩,慢慢的相處過程中曉雪發現銘旭越來越像父親的做事風格,吃完飯不收拾,抹抹嘴,一屁股坐到了沙發上開始看電視,銘旭還總是指揮曉雪做這做那,生活中兩人也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有一次曉雪詢問道:“你是不是太過分了,啥事也不做。”銘旭卻回答道:“男主外,女主內,我這樣做有錯嗎?”

不久,兩人便開始了分居的生活。

常言道:“結婚之前要見見家長,看看他們一家人的相處模式。”因為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把家庭中養成的習慣,帶到自己的婚姻裡。


結婚之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

幸福的家庭藏著愛的樣子

提到溫暖有愛的家庭,大家都會想到周恩來和鄧穎超。他們是革命時期“戰壕裡的戰友”,也是“一個屋簷下的伴侶”。周恩來對鄧穎超充滿了溫柔與包容,這一切都得益於自己溫暖的原生家庭。鄧穎超出生在一個晚清地方官吏家庭。父親鄧庭忠曾官任南寧鎮臺。母親楊振德,出身官宦世家,從幼學習中醫。父親和母親恩愛有加,相敬如賓。在鄧穎超三歲時,父親因得罪上司遭到陷害,被流放新疆。隨後,客死異鄉。楊振德獨自把女兒撫養成人。楊振德以行醫和當家庭教師為生,日子清貧,但卻絲毫沒有放鬆對女兒的教育。教授女兒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教養的人。

鄧穎超從小深受母親性格的影響,待人和善,為人謙卑,處事嚴謹。對待自己的丈夫體貼用心,無微不至。

結婚之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


在充滿愛的環境裡成長的孩子才能明白愛是什麼樣子,才能在自己愛情和婚姻的道路上,走得穩穩當當。


結婚之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

結婚,一定要看看家境。

“門當戶對”,我們經常聽到這四個字。既然灰姑娘也能嫁給王子,富家千金也會許配窮書生,家境對於兩個人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但你要知道:相愛容易,因為五官;相處不易,因為三觀。

我們只知道灰姑娘嫁給了王子,卻並不知道灰姑娘嫁個王子之後過得是怎樣的生活,而千金小姐嫁給窮書生也不見得能夠幸福一生。

記得蔡永康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印象中的門當戶對包括了自身教育階段、文化背景等。家境不同、社交圈不同,婚後彼此交換的話題會越來越少,最後導致夫妻越走越遠。”

“家境”給予一個人的,除了愛的能力,還有經濟、教育、平臺、審美、喜好、三觀等眾多因素。

比如:你想花30塊錢看電影,可他說:“花那個冤枉錢幹啥,還不如在家看電視。”你想要生活有點儀式感,可他卻覺得是浪費。

婚姻裡,除了風花雪月,更多的是柴米油鹽。要想在這些雞毛瑣碎中“相看兩不厭”,就要選擇三觀相似的人。所以,在嫁給一個人之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