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四个结合”把“就业扶贫车间” 建到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

玉溪市充分发挥就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山区民族地区特点,把“就业扶贫车间”建到了乡镇村寨,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脱贫致富路。

民族村与贫困户结合,点对点精准帮扶。

针对贫困人口分布实际情况,突出11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支持“玉溪市桥龙水泥有限公司”“玉溪瑞珀花卉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了19个“扶贫车间”,生产项目涵盖水果、花卉、茶叶种植加工,建筑材料和劳保用品生产等多个行业,对少数民族村寨,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就业帮扶,吸纳汉族、彝族、哈尼族、回族等各族群众2257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31人。

新模式与组合拳结合,走造血式扶贫新路。

紧扣脱贫攻坚主线,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建设厂房式、合作社式、产业基地式、“互联网+”式、种养式、贸易流通式及乡村旅游式等多种类型的“就业扶贫车间”;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方法运作,打好资金支持、技能培训、政策帮扶三位一体“组合拳”支持发展,企业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便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补。注重调动就业积极性、传授生产知识,组织群众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发放职业培训补贴,培养和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劳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边务工与边务农结合,拓展群众收入渠道。

降低就业门槛,群众平时到“扶贫车间”务工,做领工资的“上班族”,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多数车间达到2000元,部分车间超过了3500元;农忙时回田地里务农,在工资之外又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各项报酬结合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边挣钱与边顾家结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安土重迁观念比较浓厚,且部分群众还要照顾老人和子女,扶贫车间试点了灵活方便的就业方式,通过培训向务工群众传授作业技能,允许群众在自愿缴纳保证金后,将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领回家中工作,为家庭负担重的群众开启了“居家式”就业模式,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减少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原标题:玉溪市“四个结合”把“就业扶贫车间” 建到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

审核: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