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可解中國車載系統困局?我現在更指望阿里的AliOS

此次,Android對華為的“系統斷供”擔憂,讓國人又一次記起了系統缺乏的劇痛。

好在隨後有消息傳出,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透露,華為自研操作系統最快在今年秋天面市,可打通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設備等各類硬件。

不少消息更盛傳該系統名為“鴻蒙”。一時間“鴻蒙初開”的意頭,更勾起無數人的熱血與共鳴,在這裡和各位行個方便,且讓大爺在本文用一下這未經證實的名字。

如真似網傳,這系統可用於汽車,那當真可救國內方興未艾的智能汽車的“系統之憂”麼?

以大爺淺見,“鴻蒙”可能尚難成為這救世的洪荒之力。真要是整個行業遭遇困境,指望阿里自研的AliOS加速開源,還實際一點。

但這些,都不是治病根的藥。

急進的谷歌,智能車載系統市場已到“局點”

就在今年5月,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Android全新的官方版汽車操作系統——Android Automotive OS的推出,成為智能汽車圈關注的焦點。

雖然大爺仍不認為,谷歌的這波操作與美國用政策強推的“系統斷供”構成呼應,但整個節奏如此一致,只能說明各方都認識到車載智能系統這個市場已到“局點”。

谷歌之前推出的Android Auto(同款的還有蘋果的CarPlay和百度的CarLife)還只是個用戶將手機的功能映射到車機上的輔助界面,而Android Automotive OS那絕對是為智能汽車量身定製的整套系統。

大家都沒想到,在佛系地任市場玩家們“深度定製化”多年後,谷歌的車載系統推廣之路突然加速。這大哥一改將Android手機上的應用“搬”到汽車中的做法,開始真正按照車內生態強化系統的打造。

雖然Android Auto仍是以在Linux上運行的開源移動操作系統為藍本製作的,但Android Automotive OS已可深度嵌入到車載的運行環境中,並已明確可滿足車規級要求。

華為“鴻蒙”可解中國車載系統困局?我現在更指望阿里的AliOS

不僅如此,谷歌還建立了汽車開發人員的Google Groups社區,開放各類主體按不同風格自由定製的權限。

同時,谷歌也給出了將谷歌強大的雲端資源接入系統的路線圖,音樂、廣播等媒體應用先行,然後再引入導航、通信等各種應用,最後匯聚成車載應用版的Google Play商店,完成整個生態的自循環,完成系統生態建構的最後一擊。

被動的中國廠商,除阿里系外皆有隱憂

面對谷歌的這一波發力,國內企業在車載系統上的準備如何呢?

並不樂觀。

除了提前佈局的阿里,基於Linux開發的AliOS系統具有一定獨立性以外,其他所有智能車載系統無一不是基於Android的開源代碼進行定製開發的系統。

其中,百度開發的DuerOS雖然可進行一些底層控制,但更像一箇中間件,還是需要跑在Android或者linux等內核上面。而騰訊車聯的TAI智能車聯繫統,更像是把把自家各種服務進行集成的車載智能助手,也根本算不上計算層面的作業調度系統。

換言之,如谷歌方面在智能車載系統上也因循美國政府的政策,控制向國內企業的供應的話,無論是國內的車企還是第三方供應商,可能同樣也要面臨問題。

“(使用這些系統的)車企本身不具有知識產權,一旦出現政治風險或其他風險,曾經擁有的服務很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被剝奪。”去年10月,和AliOS首席架構師謝炎的一次交流中,聽他這麼一說,大爺還覺得危言聳聽,如今沒想到一語成讖,在此也順向謝先生致歉。

華為“鴻蒙”可解中國車載系統困局?我現在更指望阿里的AliOS

謝炎當時就表示,目前,大量國內車廠利用Android系統進行定製化操作,卻極少研發自身的車載系統,令Android幾乎處於一種壟斷的狀態,這本身就不是一種良性發展的表現。當谷歌對Android系統有任何限制性的操作時,礙於其一家獨大的局面,最後很可能產生的結果是搭載Android系統的主機廠無處可走,即使谷歌對Android提出無理要求,也要被迫承擔。

在此只能感念,當年的阿里在YunOS被Android嚴防於主流手機廠商門外後,並未放棄,而將目光投向了當時還未起勢的車載系統市場。如今國內搭載基於AliOS 斑馬智行系統的車型有 16 款,數量超過 50 萬輛。

不應被神化的“鴻蒙”,沒有生態難成系統

那麼,是否有這種可能?餘承東口中的“鴻蒙”,經華為的秘密研發,一經問世就可有並肩甚至超過AliOS的戰鬥力,一舉扭轉智能車載市場的局面。

對此,大爺可能並不能認同。

據謝炎回憶,阿里開發AliOS時,調集了近千人的專業隊伍,使用了大量的自動化測試設備,才完成從軟件到測試平臺的搭建,整個過程花了7年。即便如此,在阿里與上汽合作打造斑馬智聯之前,阿里內部人員也都表示,AliOS距離當時谷歌的Android開源系統仍有不小差距。

暫且擱下華為與阿里的技術比較,即使這款“鴻蒙”的技術水平一問世就可與Android比拼,但如何與Android龐大的開發主體和豐富的應用生態一較高低?

要知道,Android在車載市場上的逐步強勢也只是這幾年的事情,目前車載系統最大的份額持有者其實是黑莓(BlackBerry),該公司的開發的 QNX系統覆蓋了全球超1.2 億輛汽車,目前仍有超6成市場。

華為“鴻蒙”可解中國車載系統困局?我現在更指望阿里的AliOS

這款非開源軟件的穩定性、安全性至今仍在業內首屈一指,然而決定令其開發圈子相對窄小,且兼容性較差,所以一下就跟不上當前功能不斷迭代的智能車載市場了。

在車內應用場景日漸豐富的趨勢下,曾對Android的安全性大加調笑的一眾車廠,也都紛紛倒戈到Android麾下,這直接導致了QNX地盤的不斷縮水。

在尚未進行開發者積累的當下,指望“鴻蒙”一開始就能攻城略地?

不得不說,這對華為並不公平。

已邁出系統開發第一步的華為,願平穩前行

言雖至此,但大爺並不悲觀。

相信,正是有正視以上問題的態度,所以華為才有未來。

其實華為已經開發出了自己的一套OS,只不過這套系統是用於IoT領域的。

早在2012年,華為就開始做終端設備OS,這也就是後來為開發者所熟知的LiteOS的雛形。

研發之初,這款OS通過華為自家消費類產品一路“餵養”,終於趕上了可穿戴市場興起的浪潮,隨後在華為自家的手環、手錶等設備上進推廣,並最終隨著物聯網市場的爆發,進化為現在的LiteOS。

華為“鴻蒙”可解中國車載系統困局?我現在更指望阿里的AliOS

據華為內部對LPWA領域設備出貨量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搭載華為LiteOS的NB-IoT產品出貨量超過2,000萬。

在產品技術成熟、市場打開的同時,華為通過對LiteOS開源,開始建立產業標準。華為LiteOS的 99%以上的代碼是由華為與合作伙伴帶頭做的,以DSP的方式開源,具有自有知識產權,在這塊藍海上終於繞開了國外知識產權的問題。

雖然距華為LiteOS運營總監林旅強介紹,如果參照移動手機的發展史,IoT設備的OS還沒走到諾基亞的塞班系統時代,距離安卓系統的時代也仍然遙遠,但人總要走出第一步的,不是麼?

1981年,本田汽車公司推出了全球首臺行車導航儀Electro Gyro-Cator,這個通過氣體速率陀螺儀、6英寸陰極射像管、可替換式地圖組成的,就是第一款商用汽車導航系統。正是這個如今看來無比原始的設計,使汽車第一次開始同世界建立起數字化的信息鏈接。

很多偉大的事情,都是從如此渺小的第一步開始的。

已習慣通過模仿,快速奔跑的中國企業,是否能重新開始重視每一個點滴原創的力量?

這或許才是華為此番劫難最大的意義吧。

如果大家都認識到了,渡劫之日,大概也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