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的背後,藏著成長的契機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說:每個孩子都是明亮的星星。

故事的主角叫伊夏,是大人眼中的問題兒童。

成績在班上的排名靠後,腦子裡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課堂上,他破壞課堂紀律,交不了作業,直接逃課不去上學,考完試,他把不及格的試卷丟給小狗當玩具撕得粉碎。

面對這樣的孩子,光看他的表現,真是令人頭疼。

但是他的老師尼克卻不這樣認為,他是一個很不守常規的老師,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與自由。

孩子叛逆的背後,藏著成長的契機

在伊夏的種種行為背後,尼克老師發現了問題的癥結:伊夏患有讀寫障礙。

在伊夏的眼裡,書本的字母無法識別、都在跳舞,“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樣簡單的指令,他根本聽不懂,他交不了作業,是因為根本理解不了作業要求……而這些事情,對身邊的同學來說,是那麼輕鬆。

別人都行,只有他做不到,這種挫敗感,對一個孩子來說得有多大?

自信被摧毀,又沒有人告訴他如何解決,只好用一些“逆反行為”來掩蓋脆弱與無能。

從行為背後,看見孩子的訴求

我們經常會收到很多家長不知如何解決孩子叛逆行為的求助:

1.越接近考試,越沉迷遊戲,每天偷拿手機玩兒到深夜,結果在考場上睡著;

2.女兒早戀,打過罵過,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跟對方見面,連課都不去上了……

3.孩子偷拿家裡的錢,被發現也嘴硬不承認,甚至發展到偷同學的錢;

想要解決孩子叛逆的問題,瞭解行為背後的癥結,才是關鍵。

經過了解,我們發現:

本來成績不錯的孩子,一次重大考試發揮失常,內心挫敗的他惴惴不安地把試卷帶回家,被嚴厲的爸爸打了一頓,並直指是玩手機耽誤了學習……幾重打擊之後,本來不怎麼玩遊戲的孩子真的在遊戲中找到了衝關升級的成就感,一發不可收拾;

而那位早戀的女孩,從小被媽媽看管在身邊,衣著打扮、每日作息、社交娛樂都要嚴加管控,跟她的“男盆友”交往後,她嚐到了“自由”:不管她提出什麼要求,男孩都會鼓勵支持,並且陪她一起去完成。

偷東西的孩子,是被親生父親拋棄後,跟著再婚的媽媽一起生活,媽媽和繼父有了新的孩子,為了平衡家庭關係,媽媽給她買衣服玩具,都要揹著繼父偷偷買給她,這讓她內心充滿了被遺棄的恐懼和巨大的缺失,在她心裡,只有偷到手裡的,才算她自己的擁有的;

你看,孩子的舉動看起來不可容忍,令人焦慮,但細究原因,我們看見的不是墮落,而是無助、無措與無窮盡的悲傷。

那些問題兒童、問題少年背後,又有多少人是從迷茫無助開始,經歷拋棄、打壓,最終自曝自棄的?

孩子叛逆的背後,藏著成長的契機

成也青春,敗也青春

孩子性格變化最大、問題表現最多的時期,是青春期。國際上,這一時期的年齡在10~20歲。

在這一階段,孩子會出現這個成長期特有的問題,比如早戀,拉幫結夥,跟大人爭論或爭吵……

但更多的問題,是過往家庭教育與相處問題的集中爆發

青春期,在心理學上也叫做尋求自我同一性時期,是指個體嘗試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綜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的、協調一致的、不同於他人的自我。

作為成長必經階段,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怎樣的人?我如何在這個社會立足?

而叛逆是怎樣出現的呢?

孩子想要獨立,父母卻將其當做附屬品;

孩子想向外拓展,父母將他緊緊抓在手中;

孩子開始規劃自己的夢想,父母想讓孩子幫自己實現野心。

孩子叛逆的背後,藏著成長的契機

紀伯倫的《致孩子》裡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將自己變得像他們,

卻不要設法把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長大成人,就是將父母推遠,孩子不可能永遠是依賴父母的孩子,他們總會獨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對世界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斷,這個探索的過程需要脫離家長的依賴,但是又必須藉助家長的配合與指引。

他們的成長之路,會遇到人際、學習等種種困難,他們需要的是提供指引、幫助、關懷的“隊友”,但不需要一個處處作對、打在一起的“對手”。

而父母在這個階段,就會面對各種兩難:

  • 十幾歲的孩子,學習、交友、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不能當成年人對待,過往對小孩的管教方式也失效。
  • 說的多了,孩子根本不聽,說的少了,總怕孩子辨別不清是非。
  • 管得嚴了怕孩子逆反更重,不管,又怕孩子滑向失控的深淵。

這個階段,父母既不能“管”,又不能不“管”。前者是控制,後者是關愛。

那面對叛逆,我們該如何把握“管”的分寸,又該怎樣幫孩子順利度過呢?

榮偉玲提出一個概念:孩子的叛逆期,正是心理肌肉的養成期。

叛逆是成長關鍵步驟,走過去了,為孩子順利發展成人奠定基礎,也能夠更加鞏固家庭關係的穩定。

沒有妥善處理,會給孩子一生埋下難以彌合的傷害,——這一點,曾經從成長泥潭摸爬滾打的人,都會深有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