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從30年前起,父母每週陪伴孩子的時間都在增加。1985年,媽媽們陪孩子的時間是8.5小時/周,爸爸是3小時/周;到2010年時,媽媽陪孩子的時間提高到13.7小時/周,是原來的1.6倍,爸爸則是7.2小時,是原來的2.4倍。

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增長了,為什麼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孩子變成了“孤獨的兒童”?

前幾天,聽兒子興趣班的家長們紛紛在談論一個媽媽,因乘車把娃弄丟了的事。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全民低頭簇

一位媽媽送女兒去上學,帶著她坐公交車,上車之後因為人有點多,左顧右盼只看到最後排有一個空坐位,這位媽媽就讓孩子去坐,自己站在靠門邊的位置。打上車之後,這位媽媽儘管一隻手扶著扶手,身子左搖右晃,可一直沒有停止玩手機。當聽到車上廣播報出到站名稱:“北柵綜合市場到了”,車門剛一打開,這位媽媽就飛快的下了車,完全不記得還有女兒在車上,車門關上車子一溜煙的開走了,這時車上的孩子見媽媽下車才反應過來,急得大哭,直喊:“媽媽,還有我,媽媽,我還在車上啊!”。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像這樣因為完全沉迷在玩手機中,經常忘記孩子在做什麼,自己要去幹什麼的人,恐怕不在少數。很多家長,說到陪伴孩子都覺得自己陪孩子不少,我天天不都陪著她嗎?但是這樣玩手機陪孩子,到底是在陪手機還是陪孩子?這可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了。家長只顧玩手機,孩子無形中變成了“手機孤兒”,家長這種陪伴,時間再長,對孩子來說不但無效,甚至是傷害。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隨處可見沉迷於手機的家長

可可的媽媽丁玲是一名微商,工作時間的自由,讓她可以天天在家陪著孩子,但是因為要不斷的發微信廣告和回覆客人的諮詢,這樣的工作情況讓她不敢帶孩子到外面去玩,怕自己光顧著看手機,一不小心孩子走失,所以通常都是在家裡。微商一慣的口號就是“輕鬆掙錢還實現帶娃自由”,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丁玲雖然通過微信營銷掙到一筆零花錢,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獻給了手機,儘管天天就在孩子身邊,卻沒有心思去陪孩子好好玩過一下,甚至孩子來向她問問題或者請求幫助的時候,丁玲都會不耐煩的推開孩子:“你自己去玩,媽媽沒有空”。長此以往,孩子就養成了總是一個人默默在角落裡玩的習慣,也不再向媽媽問問題,直到上幼兒園,才發現孩子很孤僻,不會跟別的小朋友玩耍,融入不了集體圈子,面對別人的欺負只知道哭地......一時成了班裡最為棘手的問題兒童。丁玲面對老師一天幾次的投訴,頭都大了,這才開始著急請教老師,找書看。發現原來都是自己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沒有用心造成的。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媽媽沉迷於手機中,孩子被邊沿化

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的走入家庭,除了手機以外,還有其它比如電腦、筆記本等電子產品的使用,都在隨時打擾著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

密歇根大學和利諾伊州立大學曾針對170個雙親家庭,去分別瞭解父母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是否打擾家庭時間,並調查孩子在最近兩個月內的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在去除其它相關影響因素的情況下,即便次數較少,看起來也正常的被打擾下,也會關聯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包括容易過度敏感、性子急等。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陪孩子永遠不同頻

所以,就算開篇提到,父母們陪伴孩子的時間一直在增長,孩子們出現的社會行為問題卻在逐年增加,這就說明了,陪伴孩子,不是僅僅家長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那隻能叫做“陪著”,父母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手機孤兒”並不是一個誇張的詞彙,它準確的描繪了這樣的窘境。

有教育專家一針見血的指出,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就是一種”冷暴力“,孩子被忽略,他可能以哭鬧、搗亂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機、打遊戲等方式來自娛。

手機和親子之間的問題,說到底就是陪伴的問題。

導致孩子產生不良情緒的介質,不是手機本身,而是被忽略。手機不應該成為我們怪罪的目標,手機的正確使用才是我們需要好好反思的焦點。不會合理使用手機給到孩子有效陪伴的家長,才是真正需要自我反省的家長。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人在孩旁,心在機上

陪伴不是“人在孩旁,心在機上”,而是彼此之間溫暖的呵護和交流。真正的陪伴是全身心投入精力去和孩子相處,哪怕靜靜的看他玩,也能細細觀察和發現孩子的特長興趣,理解孩子的行為。哪怕面對孩子一個很幼稚的提問,也能耐心而慎重的給他好好解答,讓他感覺被重視。真正的陪伴就是看見孩子、理解孩子給他心靈上的支持。

陪伴也是雙向的,對孩子來說,讓他陪著大人做事,不失為好方法。媽媽在給弟弟或妹妹餵飯的時候,讓他幫忙遞上勺子、紙巾;當弟弟妹妹哭的時候,請他幫忙輕輕撫慰;在媽媽做飯的時候,請他幫忙洗洗小菜、掃掃地......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她是很樂意的

父母陪伴孩子也不是單向的恩賜,教會孩子們參與到大人的工作中,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給父母減壓,這些珍貴的親子時光增添了生命中無盡的幸福感和力量。吳國宏說“達到有效陪伴,父母要做到兩點,一是敏感性,知其需;二是作出適當反應。”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如何做到有效把控手機呢?

北大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判官Dr魏給出以下建議:

一、限定時間

當開始玩手機的時候,要給自己定一個時間,在心裡告訴自己,時間一到就馬上停止。一般來說成年人,每次玩手機的時間1個小時比較合適。相比“每天玩手機的時間不能太長”這種模糊的說法,“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這樣的暗示,目標具體、明確,也更容易操作。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設定時間限制

二、限定場景

弄清楚哪些場景不要玩手機,比如陪孩子一塊兒玩遊戲的時候,絕不玩手機,甚至為了防止手機打攪可以將手機設為靜音;比如孩子向家長請求幫助或者提問的時候,正在玩手機也要停下來,認真回應孩子的提問或請求,而不是敷衍著叫他走開或者答非所問;比如吃飯的時候不玩手機,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坐一桌,共同品嚐美味的食物,高興的談論喜聞樂見,增進一家人的感情。


新型“家庭冷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比打罵可怕太多

一家人其樂融融共進晚餐

三、找到可替代物

沉迷遊戲或手機,其實說到底就是太無聊,沒有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去做,所以一有空就只想到玩手機。這樣的家長要培養自己其它可取代的興趣愛好,比如散步、爬山、打球、跑步、游泳、下棋、唱歌等。這些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一旦培養起來這些愛好,將使自己受益無窮,同時也是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將來孩子也更不容易沉迷於電子遊戲或玩手機中不可自拔。

有效陪伴,就像甘霖雨露,無聲無息的滋潤著孩子的身心成長。願父母的用心不是在手機上,而是在真正的陪伴中。


關注【筆悠悠家庭教育】瞭解更多育兒知識,學會解決親子成長問題和家庭矛盾。若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困難,也可以私信或留言評論,作者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專業回覆,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成長為智慧家長,助力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