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在具体谈论《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这篇报告之前,小编先带领大家先了解一下作者W.J.T.米歇尔(W.J.T.Mitchell,1942-)。W.J.T.米歇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和艺术史系的盖洛德·唐纳利杰出服务教授(the Gaylord Donnelley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同时也是跨学科杂志《批评探索》的主编。《批评探索》主要是刊载一些人文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批评理论。米歇尔是传媒、视觉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学者与理论家。他主要从事视觉文化和图像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社会政治问题中的视觉与语言再现关系问题的研究。在他的领导于与影响之下,《批评探索》杂志已经相继出版了有关公共艺术、精神分析、多元主义、女权主义等许多引领学术前沿问题的专辑。米歇尔曾到德国、丹麦、澳大利亚、墨西哥、南非和中国等地讲学,他的文章在《美国艺术》、《十月》、《艺术公告》、《伦敦书评》、《艺术论坛》等多个知名刊物上发表。他曾获得过无数的奖项,学术著作也颇为丰富:《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最后的恐龙之书:一个文化图像的生命和时代》(The Last Dinosaur Book:The Life and Times of a Cultural Icon)、《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和爱》(What Do Picture Want:The Lives and Loves of Images)等。其中《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图像理论》、《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和爱》被称作米歇尔最重要的三部图像著作,即"图像科学三部曲"。米歇尔的文章和著作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中文、日语等多国语言供学者们参考和研读。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W.J.T.米歇尔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是米歇尔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报告,应《艺术简报》的邀请,载于《文化研究(第13辑)》。国内知名学者周宪在其著作《视觉文化读本》中也翻译过这篇报告。该文是从跨学科性的角度来谈视觉文化。很多学者认为米歇尔是跨学科性的重要支持者,但从该文中可以看出米歇尔并非无条件支持跨学科性研究,表示对于这种为了显示不落后于时代的跨学科性没有兴趣,并由此提出了"非学科形式"一词,解释为学科的内在和外在边界的紊乱或不一致。米歇尔对跨学科性做了三种区分,第一个是"自上而下型"(top-down,以符号学为代表;第二个是"自下而上型"(bottom-up),以文化研究为代表;第三个是"自里向外型"(inside-out),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米歇尔认为文化研究是一个学术运动,而视觉文化研究是一个媒介,它不是一场政治运动,不具有政治性或政治威胁。

在本文中,就米歇尔的《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这篇文章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词进行浅析,这也是小编在研读过程中充满好奇和疑问的地方。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周宪《视觉文化读本》

一、图像学

恰如抽象艺术之于康定斯基,语言学之于索绪尔,图像学的创始人潘诺夫斯基是一个艺术史无法绕开的话题。他惊人的用图像学的方法,如同考据一般渊博而优美的论证了诸多美术史中的名画与公案,让每一个进入图像学领域的读者都臣服在他绝伦的书写之中。而米歇尔的这本《图像学》,则既是对前辈的一次致敬,也是一次企图超越这座高峰的艰难尝试。图像学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艺术史中的图像学历史至少有七十年。"图像学"一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为艺术家提供参考的描述象征图像的小册子,即切萨雷·里帕(Cesare Ripa)的《图像学》一书。19世纪艺术史学科建立以后,图像学与图像志可以通用,用于对艺术品主题的辨认。现代意义的图像学始于20世纪初德国艺术大师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 ,1866-1924),使用了新词汇"图像逻辑"来昭示他准备倡导一个新生的艺术研究方法,他使用的术语"图像学分析"(iconological analysis)也为艺术的图像志研究发出了新的方法,一种脱胎于传统图像志研究的研究艺术史和艺术学的新的理论模式。瓦尔堡是图像学或图像学方法的创始人,后来的学者将这种视觉艺术的研究方法称为图像学研究,而最有影响的研究者是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称图像志分析;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称为图像学分析即潘氏所谓象征意义。潘诺夫斯基反对沃尔夫林的形式自律原则,他把艺术当做文化或心灵史的征兆,解读主体背后的文化意义。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则对图像学概念进行了修正,把作者意图作为图像学弟弟阐释对象,确定作品唯一的可证明的意义。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潘诺夫斯基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图像学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史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米歇尔是走在前沿的一位,他的著作《图像学》、《图像理论》,既是对前辈艺术家们的致敬,也是想要证明自己的研究价值,企图超越高峰的一次尝试。与潘诺夫斯基所采用的主题学与叙事分析不同,米歇尔重新回到了更加基本的概念,并试图用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艺术行为。他提出了一个图像学领域内从未关心的话题——形象。形象通常在哲学中被认为是与逻辑相对的一个词语。无论具象还是抽象,无论脑海中偶然闪过的火花,抑或富有激情的诗篇,只要不是人们通过逻辑思维获得的,都属于形象的范畴。它是世界的具体化,也是艺术家最终区别于哲学家的最重要的特质。哲学意义上的形象,维特根斯坦将其区分为"精神形象"与"语言形象"。这两种形象构成了人们思考的两个维度,并为无数的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来源,并且生发出了两种对于艺术创作的解释——感觉与语言。

二、图像转向

在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中,图像以及对图像的观察、观看、注视、凝视这些视觉活动的重要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在之前的文本理论中这些与阅读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并不被重视。1992年,米歇尔在《艺术论坛》中将这种转变称为"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早些时候所描述的哲学领域中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图像转向"这个概念是米歇尔首次提出来的,但他并不是要宣称现代是唯一的、前所未有的沉迷于视觉和视觉表现的时代,他的目的是认可"转向视觉或形象"成为共识。他在《图像理论》中这样表述:"知识和学术话语中的这些转变必定是相互关联的,而非那样紧密地相关于日常生活和普通语言,这并非特别显见。但看起来的确清楚的是,哲学家们所谈论的另一次转变正在发生,又一次关系复杂的转变正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里、在公共文化的领域里发生。我想把这次转变称作'图像转向'。"(《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米歇尔的"图像转向"是对"读图时代"图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及理论研究的热点的描述和反思。它一方面指人文科学学术视野发生了变化,图像成为人文科学的中心话题,这并不是说图像完全取代了语言,而是强调人文科学开始重视图像表征;另一方面指在文化公共领域中,新的图像生产技术制造了"图像景观",并引发了人们对图像的恐惧与抵制。纵观20世纪,有许多研究者,比如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本雅明、居伊·德波等人把目光聚焦于视觉性的生产、接受研究,创造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就是人文科学发生"图像转向"的可靠标志。而这些学者的研究都都对米歇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视觉文化

历史上最早提出"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早在1913年他就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电影美学》)巴拉兹认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视觉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衰落,许多意义的传达可以通过印刷符号来进行,而不再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因此,"可见的思想就这样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电影美学》)但当代社会重新使人关注视觉性,那是因为电影的诞生使人类文化重新回到了视觉文化。巴拉兹的视觉文化概念是以电影为代表的,他认为的视觉文化范畴是与印刷文化相对应的。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文章,涉及了三种文化形态,即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和机械复制的文化。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他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本雅明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他的论断丰富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变革,电影是当今人类的一大发明。电影把一种的新的方式带入人类社会生活中,它使传统社会那种韵味的艺术日渐式微,而电影则塑造了一种进步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新的艺术特征在于传统的审美景观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撼效果。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只是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本雅明

浅谈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视觉文化这个词汇可能最早出现于1972年巴克森德尔的艺术史教材《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一书中,但直到90年代,视觉文化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西方开设。随着这个研究领域在西方大学的传播,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有关学科的连贯性和定义的争议。视觉文化并非是过于马克思主义的,也不只是对某种社会行为的分析,它更多地与艺术相联系。20世纪末大批有关视觉文化的书籍出版,提供了关于视觉文化的各种定义。在美国学派,米歇尔是研究视觉文化的领军人物。1995年,米歇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有关视觉文化的课程,他使用"视觉研究"而不是"视觉文化"来作为艺术史、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汇合。他认为"视觉研究"这个概念过含混,它可以指任何与视觉相关的事物,而"视觉文化"更强调人类学意义上的视觉,强调一种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性。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不同学科汇集的场域,并且无论视觉文化是什么,它都不仅基于形象的阐释,而且还要基于对凝视的社会场域的描述,对主观性、身份、欲望、记忆以及想象的构建。他认为视觉文化研究具有"非学科性"或"去学科性"的特点,是不同于以往学科结构的新型研究。

四、跨学科性的相关概念

"学科(Didcipline)"的字面含义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从学术角度理解,一门学科首先有一个中心问题(可以包含多个方面),然后有与问题相关的解释、目标与理论。

"跨学科"这个术语在米歇尔的印象中来自20世纪70年代的各种基金会的行话,是作为政治或理论研究中一些深据冒险性工作的代码出现的。其实"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oodorth于1926年提出,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早期的跨学科仅指学科之间的合作,并非后来的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是"跨学科"的另一种说法,对应的英文术语也为"Interdisciplinary"。据魏巍考证,,1985年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举办之前,"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直被译为"跨学科",会上钱学森发表了对交叉学科的观点,之后,Interdisciplinary经常被译为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相关的术语包括:"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横学科(Crossdisciplinarity)"等,它们分属跨学科活动的不同层次,彼此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是一种经由团队或个人整合来自两个或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信息、材料、技巧、工具、视角、概念或用理论来加强对那些超越单一学科界限或学科实践范围的问题的基础性理解,亦或是为它们寻求解决之道。在英文文献中,学者们常将"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与"Interdisciplinarity"混用,都表示跨学科研究。在中文文献中,学者们常将"Interdisciplinarity"译为跨学科性,但仍表示跨学科研究,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跨学科学"或"交叉学科",表示独立的学科。在《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中,米歇尔也提到视觉文化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视觉文化是把艺术史和文学、哲学、电影及大众文化研究、社会学等联系起来的杂交的跨学科。视觉文化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研究,而最能和它的倾向相融的学科是电影研究和大众媒体研究。不仅是米歇,众多学者都赞同视觉文化研究大多从电影研究那里起步这个观点。

五、非学科形式

在文中,米歇尔提到他真正感兴趣的是非学科形式。"非学科"是一个狡黠的概念,英国哲学家S·Toulmin对此持否定的看法,但它对于激进的学科互涉者来说是一种立场。Toulmin的知识范畴分类里面,"非学科"活动主要由个人而不是公共的或集体的目标来引导的。"非学科"活动一般关注有多元价值的问题,所有学科都应该与它们的非学科维度、研究者和所生成的知识的作用相关联。照此理解,视觉文化也是"非学科"。不可否认,视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女权主义、性别与种族研究,批评理论以及其他的学科活动。可以说视觉文化栖身于其他事物之中,它是多门学科融合的结果。米歇尔认为非学科形式是学科内部和外部界限上的纷乱与不连贯状态,他把它看做是"无政府状态"的时刻。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概念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具有非学科的倾向:它是给一个理论上有争议而不是一个具有明确定义的客体命名。视觉文化和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等不一样,它不是一场政治运动,不具有政治威胁。

六、 结语

米歇尔是美国学派中视觉文化研究方面的佼佼者,是走在前沿的一位学者。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他有卓越的成就,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研读他的文章或是书籍作品,能够接触到一些新概念、新观点,有利于学术研究和拓展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