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野味”更要管“野心”

我们知道,动物的食物习性,是大自然的规律。自然规律是地球能够存在并延续生命不可逾越的法则,包括我们人类,亦不可逾越。一些人向往野味,甚至吃着上瘾。笔者觉得,滥食“野味”必须严管,而治住“野心”才是根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滥食野生动物的话题再次被人们关注。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体现了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顺应民心民意的责任担当。

国家健全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应该怎么做。就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有关违法猎杀野生动物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一些人为了利益、为了私欲铤而走险,以身试法。3月4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森林公安民警发现在雁翅镇山上有人设下近百个猎套,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3月6日,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方正分局得到线索,辖区星火林场居民王某非法猎捕黑熊,随后民警在其家中查获熊胆、紫貂皮及狩猎用的“钢丝套”十余个。

为什么捕杀滥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追逐利益、猎奇心态、所谓传统。

一、追逐利益。从捕杀到食用,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完整的经营圈子。一些违法人员利用珍稀动物的高价、利用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好奇,长期从事此类违法活动,致使许多野生动物频临灭绝。而他们就是为了获取流着动物鲜血的不当利益。

二、猎奇心态。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部分人总想着追求新奇,在“吃”字上做文章,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都成为了他们口中的美食。一些餐饮饭店利用人们错误的饮食观念,夸大宣传“野生动物吃了大补,还可以治病”“没吃过,尝个新鲜”等等。

三、所谓传统。一些地方的人们觉得祖祖辈辈都是靠山吃山,进山打猎理所当然,尽管这种饮食习惯已经被绝大多数放弃,但仍然有人我行我素。

无论是哪一种捕杀猎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其外表下都隐藏着一颗“野心”。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需要坚决斩断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利益“野心”,猎奇“野心”。对违法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从事加工、出售食用野生动物的餐馆、饭店和人员坚决从严查处。

管“野味”更要管“野心”


一、立法用法,严格整治

《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要求,对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可见国家治理滥食野生动物的决心。但是,对于积淀已久的陋习,治理需要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课堂、社区宣讲等渠道,以浅显易懂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令法律入脑入心,在全社会形成革除滥食野味陋习的良好氛围。

二、宣传到位,群防群治

全国各地不仅要宣传法律法规,还要宣传健康知识。食用野味的人都存在不科学、不健康的饮食观念,而这又是由于缺乏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所致。其实,人工养殖的禽畜完全能够满足人体对于营养摄取的需要,根本没有必要食用野生动物。而且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大量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在猎捕、宰杀、加工、交易和食用的过程中极易被扩散传播;滥食野生动物不仅不能滋补身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把这些健康理念宣传到每一个人,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抵制滥食野生动物的违法现象。

三、切断链条,源头管控。

利用多种手段加大监管,最严管控养殖场等生产场所和交易市场、餐饮酒楼等经营场所,坚决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动物行为,重拳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输送链条和利益链条,确保管住山头、管住养殖场、管住市场、管住嘴巴,坚决切断野生动物交易滥食的链条,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坚决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管住“野味”首先管住“野心”,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上,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维护和谐有序的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