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三观正”只是一个缩写


所谓的“三观正”只是一个缩写

所谓三观正,很多时候只不过是

三观正好和我一样” 的缩写。

这并不是开完笑,在生活工作中你会发现,当你处在被动的情况下或是被别人选择的时候,选择你的那个组织或人才会评价你的三观正不正,也就是掌握了较大话语权的人才会评价别人三观正不正。

没有绝对正确的三观,都只是评价体系不一样而已。

评价体系从哪来的?

相当于在权利与财富上已经获得成功的组织或个人制定出来的。

可能你会认为:即然这部分组织与个人掌握了权利与财富,说明他们制定出来的评价体系就应该是正确的,你错了,因为爬到塔尖上的组织或个人会建立一套完善的 壁垒 (对立的事物和界限)来阻止塔下面的人爬上来。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他们制定出来的评价体系的根本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塔尖位置和获取更多的权利与财富。

也就是说掌握了权利与财富的人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用这套评价体系和思想行为准则去评价他人的三观。如果 “三观正好和他们一样” 那就是正确的,如果不一样就是错误的,这种评价只不过是在 党同伐异。

我们先回到原题简单说一下三观的基本概念:

一、世界观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做过多的说明,因为离我们个人太远。

二、人生观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价值观

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总体评价,也就是自己认为的对与错,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

小结一下,三观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人、物、事的区别分辩,如果用法律来衡量的话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思考与决定只考虑如何获得自己最想要的结果。


所谓的“三观正”只是一个缩写

所以人的三观根本没有对错之分,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正歪之分,只是大家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而已,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即是正确。

把价值观“视角化”。然后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理解别人的价值观。

你会发现,价值观不是你做事情的因,而是你人生经历的果。

那是由立场和经历交错结合之后,产生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一个出生于战乱,生存于饥荒,在杀戮和抢夺中才能生存的人,他的价值观不可能是礼让、共赢、克制的。
一个出生优沃,平等富足中成长的人,他对低层人民那种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习惯性侵占、为了获得重视而习惯性暴力、为了获得尊重而习惯性谎言的价值观是理解不了的。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结果,就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因为这个价值观体系会伴随你很多年,才会得到你的人生终级的结果。

不能期望别人对你的人生能做出明智的指引,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关于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但是一般人30岁之前,很难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都是在伴随着阅历而改变,也很容易受到他人或利益组织的煽动。

可以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将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因此不断健全自我价值观体系,是避免被他人带跑偏的维一方法。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开始有意的获取知识材料,摒弃我们原本单一喜好的人文社科题材,学习一些真正对我们自身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小编主要参考张建林博士对于知识结构的分类,他将知识按照功能和目的分为以下4大类:

第一类知识:理解宇宙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

物理、生物、地理、气候、数学,概率统计等。这类知识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了解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规律。

第二类知识:理解社会形成和制约个体的社会环境\\商业经济类的知识。

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Z治学、历史学、法律学等。这类知识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与机制,让我们思考并理解金钱与财富的本质、产业与分工、法津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第三类知识:理解自己心理和情感世界的知识。

心理学、美学、哲学、文学等。心理学能帮助我们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绪及情感背后的规律。

哲学、美学、文学能帮助我们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第四类知识:专业知识,这是我们参考社会分工,立足于社会的知识。

我们用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习的专业知识都属于这类。

可以说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建立我们自身三观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

无论是促销手段,叫嚣的价值口号,还是引导的浪潮,当我们内心有一把恒定价值的称,我们就不再被引领,而是有觉察的去判断、区分。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讨好别人”这回事,无论你做了什么,无非是想从别人身上获得利益、情感,避免对方的伤害,但不管怎样,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想明白了这一层,你就会通透很多了。

有一些人把三观与道德连系在一起,本质上就是个错误,可以理解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出的决定与行为就是道德的。

三观与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的,用三观与道德约束他人,谋取自己的利益,才是世间最冷漠和伪善的人

三观,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也不是提前强加,不管是强加给人还是给自己。

三观,只有在你真正的面临选择时,结合各方条件和过去的经历做出的价值取向而以。

最后防杠:如果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环境建立的三观或高尚的人格,属于圣人标准,不在我们普通人讨论的范畴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