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為才,青春無悔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裡,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裡,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12月17日,山東舉行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事蹟報告會。伴隨著報告團成員的娓娓講述,一幅幅青春無悔的感人畫卷徐徐展開。

哪裡缺氧哪裡去,哪裡酷熱哪裡鑽,哪裡寒冷哪裡站的“三高”試驗隊;窮盡所學,讓自己的心永遠和“中國芯”一起跳動的趙中煜;用中國智慧打破國外封鎖,用有限的生命書寫永恆傳說的楊國璽……一位位青年榜樣、一支支青春隊伍,他們不忘初心,不計得失,將科技報國和產業報國作為畢生的理想信念,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他們熱愛的事業,有的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他們的名字鐫寫在濰柴青年的英雄榜單上,也銘刻在了山東發展的歷史豐碑上。

這就是山東|創新為才,青春無悔


青春無價:科技之光照亮創新之路

崔真真,是一名山東廣播電視臺的記者,跟採濰柴已經有7年之久。正所謂“越瞭解,越敬佩”,經過一次次深度走訪調研,她對濰柴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深入肺腑:二十多年來,濰柴提出的目標全部提前實現,從未食言!在宣講中,她通過三個鮮活的事例,描繪了助力濰柴騰飛的創新引擎和青春力量。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張紀元。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研究生,也是內燃機技術領域的行家。1998年,濰柴債臺高築,瀕臨破產,無比迫切地渴望著技術與人才。經三顧茅廬後,濰柴請來了“張行家”。加入濰柴的張紀元心無旁騖,帶領研發人員開啟了科技強企的轉型之路,自己也逐漸成長為了行業“國寶級”的技術大師,並於今年7月被授予“濰柴最高科學技術獎”。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清”博士陳文淼。當時,還在清華大學準備畢業論文的陳文淼,向濰柴宣講會投了簡歷。隨後,他接到董事長親自打來的電話。這讓他在意外之餘備受感動。雙方見面後,他們聊起了濰柴的發展、濰柴的挑戰、濰柴的目標……從此,陳文淼攜一身藝業,毅然奔赴山東,與濰柴風雨同舟。36歲時,陳文淼就因為做出突出貢獻,被聘任為濰柴動力總裁助理、濰柴青年科學家。

第三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濰柴培養出的“本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濰柴動力副總設計師郭聖剛。2004年,郭聖剛來到濰柴動力歐洲研發中心,為打破國外對核心內容的技術封鎖,他和團隊成員們廢寢忘食地工作,被國外專家戲稱“沒有胃的先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帶領團隊屢屢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在今年的濰柴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他帶領的團隊榮獲“濰柴科技進步特等獎”。

正如崔真真所說:真正走進濰柴人,融入濰柴人,感受到的是萬馬奔騰,青春洋溢的力量。今天,在濰柴,不僅有張紀元這樣資深的科研帶頭人,還有像郭聖剛、陳文淼這樣的青年專家,與另外一大批優秀的80後90後的科研創新人員,用奮鬥擦亮青春的底色,打造了科技創新的齊魯樣板,也為山東裝備製造業融入了奔騰不息的青春力量。

這就是山東|創新為才,青春無悔

青春無畏:“反候鳥”振翼“三高”絕地

所謂“三高”,是指高溫、高原和高寒區域的極端環境。對於誓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的濰柴人而言,在“三高”環境中檢測產品,是研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壓軸環節。2005年,濰柴成立了國內第一支“三高”試驗隊。隊長呂文芝和隊員王興元應邀發言,講述了這支青年“無畏艦”15年來劈風斬浪的歷程。

濰柴的這支“三高”試驗車隊,由電控工程師、設計工程師、應用工程師和試驗支持人員組成。他們年復一年地輾轉三地,在各種極限條件下去採集數據、捕捉問題、排除故障。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他們要去氣溫低至零下45度的黑龍江黑河地區;天氣最熱的時候,他們要去氣溫高達50度的新疆吐魯番;更有甚者,他們要經常爬上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由於一直向著最極端的環境進軍,他們被稱為“反候鳥”隊伍。茫茫戈壁、冰雪兩河、巍巍崑崙,濰柴每年的“三高”試驗,不僅檢驗著整車發動機,更檢驗著“反候鳥”的意志。然而,年輕的“三高”試驗隊,從未有過退縮。

試驗的征途中,不僅僅有艱苦環境的磨鍊,還有生與死的考驗。2011年10月,試驗隊在青海格爾木進行高原試驗。在13日,他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試驗任務,但晚上回來詳細分析數據時,發現廢氣再循環高原控制的某個工況點還有提升空間。其實,通過後期的仿真模擬,就可以完成性能提升。但豐東旭、於超、趙蒙生三名隊員決定再嘗試一次,再爬高一點,拿回更有價值的實地數據,把發動機的高原性能做到最優。試驗途中,意外發生了,三人全部遇難。當時,豐東旭、於超年僅28歲,趙蒙生年僅26歲。“為有犧牲多壯志”,歷史不會忘記這些為中國動力技術奉獻生命的趟路者。

濰柴“三高”試驗隊自成立以來,共進行了30餘次的高寒、高溫和高原試驗,先後完成了上萬組數據的採集、整理和標定工作,建立起國內獨一無二的柴油機數據庫,為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三高”試驗隊集體,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這就是山東|創新為才,青春無悔


青春無限:生命之火熔斷重器之鎖

“中等的身材,皮膚白淨,高高的鼻樑上架著一副眼鏡,一張娃娃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林德液壓中國有限公司的工程師陳巖說起了他的好同事、好戰友、好兄弟——楊國璽,回憶著他們並肩工作6年中的點點滴滴。

長期以來,高端液壓件依賴進口,被業內稱為“鎖喉之痛”。為了衝破技術壟斷,2012年,濰柴併購全林德液壓,同時選派一批優秀的年輕工程師到德國去學習交流。這支“拓疆小組”的組長,就是楊國璽。

業務的開展遠比想象的艱難。為衝破困境,楊國璽提出建立三維模型庫。德國人認為中國人根本做不了。楊國璽說:“這是證明我們的最好時機,再難也要幹!”就這樣,楊國璽帶領團隊從零開始,日夜奮戰了三個月,建庫成功。

“至今我還記得,第一個客戶提出需求時,我們通過模型庫,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完成了本應耗時兩週的設計任務,讓德國人目瞪口呆。通過這次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徹底贏得了國外的尊重。”

由於楊國璽的出色表現,濰柴提出將他調回國內委以重用。但他拒絕了這次寶貴的機會。“提拔可以等一等,但推動高端液壓技術在中國的落地不能等啊!”直到兩年後,楊國璽才返回回國內,被破格提拔。

2017年濰柴啟動了“發動機+林德液壓”的動力總成項目。這個項目,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楊國璽成為了中方負責人。“人生能有幾回搏,拼了!”楊國璽帶領著年輕的研發隊伍,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項目中。

“那段時間整個團隊都可謂是嘔心瀝血。尤其是楊國璽,我每次見到他,要麼是一路小跑,要麼一手拿著餅、一手操作電腦。”。2018年11月1日,樣機調試成功。從那一刻起,濰柴自主研發的高端液壓技術開始啟程!

不知什麼時候起,楊國璽開始發燒。同事發現以後,勸他停工就醫,每每被他拒絕。直到情況越來越嚴重,楊國璽才就診入院。“在住院期間,他仍然在線上辦公。我們都以為,他很快就會回來。”

說到此處,陳巖哽咽了:“誰想,這一去竟是永別!”

楊國璽因病去世,年僅32歲。他在有限的生命裡,寫下了無限的感動。噩耗傳出後國內外的同事、各地的合作伙伴紛紛趕來弔唁。德國研發中心負責人提百瑞博士痛心疾首地說:“楊是無可取代的!”

這就是山東|創新為才,青春無悔


青春無悔:永跳不息,愛人心與“中國芯”

“中煜,能做你的妻子,是我一生的驕傲。作為一個濰柴人,我會像你,一樣努力的工作,照顧好年邁的父母,把咱們的女兒撫養成人。我會告訴她,爸爸很了不起。將來也要像爸爸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臺上,濰柴電控所副所長趙中煜的遺孀袁女士,對逝去的愛人做著真誠的告白。臺下,現場的聽眾無不紅了眼眶。

2010年,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後趙中煜加入濰柴電控研發團隊,擔任電控所副所長。“記得我們倆來報道的第一天,在火車上就接到了同事的諮詢電話。五個多小時的車程裡,他一直不停地查資料,研究解決方案,一到濰坊就急匆匆的去了工作現場。這樣一個職業生涯的開場,預示了他後來工作的緊張和忙碌。那時候我們剛新婚不久,希望經常在一起,可他太忙了,好像工作永遠也忙不完一樣。”

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2012年5月,趙中煜所率團隊研製的自主電控系統正式發佈,這是我國首款自主研發的高壓共軌電控系統,打破了國外一直以來的技術封鎖。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中國芯”。同時,他主持的高壓缸內直噴發動機電控系統自主化項目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在這一應用領域的空白。“那段時間我是即驕傲又高興,驕傲的是自己有一個如此了不起的丈夫,高興的是他終於可以陪陪我和孩子了。”

可是,沒過多久,趙中煜就病倒了。在等待手術的日子裡,他還是堅持工作。手術之後,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同事們常常前去探望,跟趙中煜講一講所裡最新的研究進展,但他已經沒有了意識。“我常對他說,你快起來吧,快回到你忙碌的工作中去吧,我再也不會埋怨你了,再也不會責怪你了,只要你健康的活著。可他再也沒有醒過來,永遠的離開了我,離開了他所熱愛的電控和濰柴。”

趙中煜去世後,每次當袁女士來到裝有“中國芯”的發動機前,總能感覺這是丈夫生命的延續。“中煜,你知道嗎?‘中國芯’的市場配套量已超過65萬臺,基本替代了進口。你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選擇了奮鬥與拼搏,選擇了與熱愛這份事業的人共同度過,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幸事。每一臺奔騰的‘中國芯’都記得你,你的心永遠和‘中國芯’一起跳動。”

這就是山東|創新為才,青春無悔


創新無限,青春無敵,未來可期

濰柴集團,為什麼會湧現出如此眾多甘於奉獻、捨身忘我的青年科技精英?最後一位上臺的報告團成員——同為濰柴青年員工的常國麗拋出了這個問題,問出了所有聽眾的心聲。

濰柴,這個如今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大關的國際化強企,1946年誕生於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為新中國的解放和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紅色基因在濰柴的身體裡始終奔流不息。這種基因所激發出來的奉獻精神和創業精神,讓濰柴從一個單一的發動機工廠發展成為一家跨領域、跨行業經營,擁有動力系統、商用車、工程機械、智能物流、豪華遊艇和金融服務等業務平臺的跨國集團。僅發動機研發人員就有近3000人,平均年齡30歲。其中,80後、90後佔到了95%。

“青春的眼淚要流在心裡,不要流在衣襟上。昨天,我們在高原上跪拜英雄,是為了向更高的高原進發;今天,我們在這裡紀念英雄,是為了成就英雄未盡的事業。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技人員的創新奉獻,才使得濰柴產品始終領先,昂立潮頭。”常國麗說:“今天,我們國家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目標。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濰柴也走到了自己發展史上的關鍵時刻。衝刺萬億銷售收入,打造受人尊敬的工業裝備跨國集團。濰柴給自己規劃了未來的目標。我們從未食言,我們一直在追夢的路上。”

為家鄉發展而奮進,為民族復興而拼搏。濰柴科技創新一路奔騰、赤子才俊薪火相傳的“青春密碼”,正是滿腔報國志和拳拳愛國心。把科技創新進行到底,是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為山東發展鑄就的錚錚鐵骨,也是為民族復興立下的錚錚誓言!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青春無敵,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