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擰緊用水總量控制的“水龍頭”

山西:擰緊用水總量控制的“水龍頭”

運城尊村灌區積極發揮大型灌區節水“領頭雁”的作用。圖為農民正在地裡澆灌。本報記者歐志強攝

“水渠都修到地頭,省工、省錢,也很節水。”3月30日,運城臨猗縣北辛鄉東卓村村民老謝,站在地裡樂呵呵地說。

“山西是個水資源十分緊缺的省份之一。”省節水辦馬素青說。“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351.8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由此看出,如何最大限度地節約水資源,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年度節水目標,讓有限的水資源,為山西轉型綜改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水支撐和水保障,對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意義可謂重大。

從“源頭”把好節水關

2月26日,晉中市涉及5個村的“鄉村振興戰略”項目——“祁縣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開工建設……

疫情防控期,我省水利工程有序開復工。

“汾河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實施後,不僅省錢還省事,產量明顯高於井灌。”晉中祁縣賈令村黨支部書記袁長林說。

3月20日,賈令泵站閘門開啟,汾河水沿著暗涵,通過井灌渠道網絡流向井片區的農田。“讓水流入了井灌管網,實現了鬥口以下渠道水量基本無損失,渠系水得到大幅提升,減少了地下水開採。”山西汾河灌區管理員楊建強介紹。

據介紹,賈令泵站的運行投運,讓賈令村90%的農田面積得到有效灌溉,經初步測算,可置換地下水96萬立方米。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我省貫徹落實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的深化之年。為此,省水利廳按照省委、省政府對全省水利工作的戰略部署,動作頻頻。

2月28日,在緊扣“補短板、強監管”基調上,敲定2020年五大水利重點工作。

3月25日,印發《2020年山西省水利系統節約用水工作要點》。

3月26日,剛到任的廳黨組書記常建忠召開專題學習會,要求把服務“四為四高兩同步”作為工作主線,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形成實實在在的推進舉措……

合理高效利用水資源

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省水利廳對我省第一批15縣(市、區)、第二批17個縣(區)的縣級行政區進行了驗收。今年,繼續推進第三批太原市尖草坪區等18個縣(區)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推動市、縣兩級水利行業節水機關建設。

“2019年用新水總量93萬立方米,回收利用水量35萬立方米,佔到全年用水總量的27%以上。”河津市華鑫源鋼鐵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剛說。

據悉,為加強工業節水,最大程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河津水利局重點加強對鋼鐵、焦化、火電等高耗水企業的節水管理,不斷提高工業生產中水的重複利用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8年的25.16立方米降為2019年24.65立方米,實現用水量降幅和節水效果雙提升。

近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發展戰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以水資源管理體系、經濟結構體系、工程技術體系、行為規範體系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截至2018年底,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已實現逐年下降,7年累積下降率達25%左右。

日前,省水利廳印發的《2020年山西省水利系統節約用水工作要點》指出:“今年用水總量控制在93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度均下降2%;不斷完善用水定額及節水標準體系。”

做節水型社會的“新成員”

時不我待,我省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

“大棚採用水肥一體化的滴管設施,節約了用水和人工的成本,現在每畝地節本增收1000多元錢。”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村民王建芳說。

3月13日,大同市水務局召開工作會,積極推動農村飲水工程實現專業化、規範化管理。

3月19日上午,大同市平城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到同星抗生素有限責任公司、泰興園小區、馬家小村農業嘉年華園區開展節水宣傳活動。

目前,大同市創建節水型單位28戶,包括2戶重點用水行業企業、18個公共機構、8個居民小區,以載體創建,營造社會各階層參與節水創建的良好氛圍,讓“惜水、愛水、節水”意識深入人心。

“節水,不僅在這一日、這一週,還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3月22日至28日,呂梁汾陽市水務局開展水日水周宣傳活動;運城市萬榮縣水利局工作人員深入到縣域河道及沿河鄉鎮、華康藥業和匯源果汁等企業、恆瑞和金茂等小區以及工程一線懸掛橫幅、發放宣傳單和物品,進行《水法》宣傳。

……

記者瞭解到,我省還將通過強化以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在水資源緊缺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建設項目上馬,用節水措施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佈局等一系列措施,力爭到2020年底,我省用水總量控制在93億立方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3%以上。

另外,我省還將補齊補強重點水利工程、防洪安全、農村水利、水生態保護、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短板,為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水支撐和水保障。

本報記者歐志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