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家《誡子書》,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處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借鑑之處。在這些優秀的古代家訓中,有著《誡子書》這一特殊的類別。關於《誡子書》,大家熟知的莫過於諸葛亮的《誡子書》,其實除了諸葛亮,很多古代名家都寫過這類家訓,勸誡自己的孩子修身養性、治學做人,讀來發人深省。

古代名家《誡子書》,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王修 《誡子書》

自汝行之後,恨恨不樂,何哉?我實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

人之居世,忽去便過。日月可愛也!故禹不愛尺璧而愛寸陰。時過不可還,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讀書,並學做人。

汝今逾郡縣,越山河,離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見舉動之宜效高人遠節,聞一得三,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際也。

行止與人,務在饒之。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違斯敗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殺身,其餘無惜也。

譯 文

自從你走了以後,我悶悶不樂,為什麼呢?因為我確實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們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

人生在世,很容易過去。所以時間非常寶貴。大禹不愛珍寶玉璧而愛很短的光陰,是因為時間一過就不會回來,如同年紀大了不能變為少年一樣。盼望你早有作為,不光是要讀好書,並且要學做人。你如今離鄉背井,跋山涉水,離別弟弟,別妻離子,是想看到你會做人行事,學習道德高尚的人的遠大節操,能夠舉一反三,立志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時時不可不慎重啊!善與不善,現在是關鍵時候了。

你的行為舉止,對於別人,總要寬容為好。說話要經過深思熟慮,做事要做好詳細計劃後再開始行動,說話做事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客觀道理,如果違反這些原則,就會招致失敗。父親想使兒子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犧牲自己生命以外,其餘都在所不惜。

古代名家《誡子書》,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解 讀

王修是三國時代著名的賢士。為人純孝又廉潔自律,對外重承諾,忠職守,不畏強暴,敢於擔當。他7歲喪母,母親去世的那天正好是“社日”(中國傳統節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春社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後,而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神的誕辰,所以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第二年的社日,鄰里們正在歡度社日,王修懷念母親,哭泣甚哀,鄰里聞之,為之罷社,世人留下成語“王修輟社”。因此被郡縣舉薦為“孝廉”。

王修不僅純孝,也能待人以誠,為感恩傾身已報。二十歲時遊學南陽,在張奉家中修學。張奉全家得疾病,無人照料,王修親自照顧至病癒。王修為人清貧自守,不戀財貨,一心讀書。據《三國志·本傳》記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紹。袁氏當政時法紀鬆弛,在職有權勢的人都積蓄了許多財產。太祖攻下南皮後,查抄沒收審配等家的財物數以萬計。但檢查王修家時,穀物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曹操見之贊曰“你真是名不虛傳”。

在王修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兒子們也都終成大器,其子王忠官做到東萊太守、散騎常侍。王基還是孩子時王修就覺得他不同尋常,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為王修立傳時,不僅稱讚其特色品德操守,還誇獎他重視子女的教育,瞭解孩子,“修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這篇《誡子書》就是王修重視並善於教育孩子的一個最好證明。他教育子女,不是居高臨下,動輒訓斥,而是以情動人,剖白自己的苦心:開頭就挑明自己對子女的依賴和眷戀,而不是以老自居:我確實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們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結尾又再次表明自己對孩子的情感: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殺身,其餘無惜也。這樣的教育,以情動人,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孩子情感上也會容易接受父親的勸誡。

另外,王修教育子女要珍惜時光,不光是要讀好書,並且要學會做人,將做人、品格操守放在第一位,可見王修的遠見卓識。至於如何做人,一方面要學習道德高尚之人的遠大節操,而且能夠舉一反三;另一方面要付諸實踐:“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這確實是精煉扼要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為人處世的經驗和體會。

古代名家《誡子書》,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向朗 《遺言戒子》

《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是以聖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吾,楚國之小子耳,而早喪所天,為二兄所誘養,使其性行不隨祿以墮。今但貧耳,貧非人患,惟和為貴,汝其勉之!以為深戒。

譯 文

《左傳》中說:戰勝敵人在於團結一致而不在於兵力的多少。這就是說:天地之間如果和諧,風調雨順,四季調和,萬物就會茂盛生長;君臣之間如能和諧團結,國家就會太平;家族間如和睦相處,行動起來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平日才能安居樂業。所以聖人提倡和諧,這是萬物得以存亡的關鍵。

我,不過是襄陽郡中一個後生晚輩,早年喪父,全靠兄長教導養育,才使我的品格行為沒有墮落。今天只是貧寒一些,貧寒並不是人的禍患,只有人際和諧才是最重要的,你要努力去做,希望你牢記我的教誨!

古代名家《誡子書》,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解 讀

這篇誡子書根據歷史、天地萬物、自身經歷來告誡自己的孩子,文章中心就一個:強調人際之間的和諧,強調家族、國家的團結一致。這在三國時代無疑是個規勸,對保全家族、保住個人生命和名節自然也有現實意義,而不僅僅在於一般的修身育德。

文章開頭所舉的儒家經典之一《左傳·桓公十一年》楚鄖蒲騷之戰就是歷史上一個靠團結而不靠兵力,實現寡戰勝強敵的有名戰例: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為了分化和佔領漢東諸國,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派遣楚大夫屈瑕、鬥廉,準備與貳國、軫國結盟。鄖國為阻遏楚國勢力的東漸,立即調集重兵駐守於鄖國的邊境蒲騷城,同時準備聯合隨、絞、州、蓼四國之兵共謀伐楚。

戰爭開始時,楚將莫敖擔心兵力不足,建議向楚武王請求援兵,而鬥廉說:“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不一定單純靠兵員眾多,主要靠的是內部的團結、同仇敵愾。”他還援引說明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殷商軍隊,靠的就是君主有道、上下同心。莫敖被說服,結果上下同心,趁鄖國的聯軍尚未到來之際,夜襲蒲騷城,大敗鄖師。隨、絞、州、蓼四國聽說鄖軍已敗,就不再去與鄖國聯合,楚國遂與貳、軫二國結成了聯盟,奏響了東漸擴張的序曲。在這次戰爭中鬥廉所闡述的“師克在和,不在眾”的深刻道理,一直被古今眾多名人引用。

向朗的這篇臨終遺言對其子,乃至對整個家族的和諧團結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向氏一族,一直“動得所求,靜得所安”,子子孫孫,出了許多能臣名流:兒子向條謹記父教,亦博學多識,仕途通達。據《襄陽耆舊記》記載,向條,字文豹,蜀漢景耀年間,擔任御史中丞。入晉後,歷任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等。向朗兄長之子向寵,蜀漢名將,劉備封其為廣益將軍,也極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北伐時,向後主劉禪極力推薦向寵為大都督,主持蜀國軍務,在《出師表》中說:“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也。”故劉禪封為大將總督,賜御林軍馬,以鎮成都,至今成都尚有向寵太廟。向寵之弟向充,歷任射聲校尉、尚書等。

向朗的誡子書啟示我們,成功的關鍵在於精誠團結,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其對“和”的強調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