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以仁政:成吉思汗西征的善后政策

成吉思汗西征后,河中(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地区)及其以西地区被蒙古人征服。蒙古人除了留下一些战将及军队镇戍当地外,主要委派当地的回回人负责民事管辖。在河中地区主要是牙剌瓦赤、马思忽惕父子和阿里·火者,在河中以西地区主要是成帖木儿。

施以仁政:成吉思汗西征的善后政策

不花剌、撒马耳干是河中地区最主要的两座城市。不花剌被称为“学问的中心”,而撒马耳干被称为“人世间最美的天堂”。成吉思汗西征时,这两座城市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不花剌整个城区遭到火焚,居民“像大小熊星一样四散,逃入乡村,城址则变成平坦的原野。”撒马耳干遭到火焚和水淹,“礼拜五清真寺及其中的一切,被今世之火焚烧一空,又受到来世之水的冲刷”,“全城破坏无遗”。

河中的其他城镇那黑沙不(今乌兹别克斯坦卡尔施)、忽毡(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毡的(今哈萨克克齐尔——奥尔达东南)、讹迹邗(今吉尔吉斯乌支根)、忒耳迷(今乌兹别克斯坦捷尔梅兹)、薛蛮(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等城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蒙古人次第占领这些地方,大多委派效忠于蒙古的回回人进行管辖。公元1218年受成吉思汗委派出使花剌子模的三名使臣:牙剌瓦赤、阿里·火者和哈散哈只,就是被重用的当地回回人。

公元1219年秋,术赤兵抵昔格纳黑(今哈萨克斯坦契伊利东南),命哈散哈只招降,哈散被当地居民杀害。城破后,命哈散子管理此城政事,他“召集仍在穷乡僻壤的残存者”,重建此城。随后,术赤攻占毡的,命不花剌人阿里·火者管理此城,他一直担任此职至死,照顾当地人的福利,极受敬重。


施以仁政:成吉思汗西征的善后政策


牙剌瓦赤不仅投奔成吉思汗很早,而且“因其能知城池的缘故”,当蒙古人占领不花剌、撒马耳干等城市后,即命其主持当地的政事。窝阔台汗即位后重申对牙剌瓦赤的任命。公元1241年,牙剌瓦赤奉调至汉地,任燕京行省大断事官,河中由其子马思忽惕主持政务。

牙剌瓦赤父子的政绩主要有:第一,医治战争创伤,安抚残存居民,到公元1259/60年时,“这些州县在某些方面已达到原来繁荣昌盛的水平,而在另一些方面很接近原来的水平”。第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废除苛捐杂税和强制兵役。例如,牙剌瓦赤“废除了扯里克(指非正规军)和答军的强制兵役,及种种临时赋税的负担、摊派”。第三,制定“以丁计,出赋调”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详细情况,在蒙哥汗即位后,出任阿姆河等处行中书省长官的阿儿浑提出采用牙剌瓦赤在河中的办法中有所透露。他们主张“应按丞相牙剌瓦赤在河中采取的方法来征收,也就是所谓的忽卜绰儿税,按照它,每人一年的缴纳是按他的财富和交纳能力来决定,并且在缴纳了这个规定的数目后,在同一年内不得再找他,也不得给他别的摊派。”

由此可见,牙剌瓦赤制定的“忽卜绰儿税”,不仅在察合台汗国领地的河中,而且在后来属于伊利汗国的河中以西地区也得到推行。第四,妥善处理了塔剌必起义。公元1238/1239年,不花剌附近的塔剌卜村,有个名叫马合木的筛匠发动起义,杀死近一万名蒙古人,后被蒙古军队镇压。窝阔台下令把不花剌人全部杀光,在牙剌瓦赤请求下,免去了当地百姓的死罪。第五,马思忽惕对河中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保护。牙剌瓦赤调往中原汉地后,其子马思忽惕一直任河中总管,察合台后王阿鲁忽任命马思忽惕为相。当时,诸王互相争夺河中,河中遭到残破。

公元1269年,窝阔台后王海都、察合台后王八剌、朮赤后王忙哥帖木儿共议息兵,派马思忽惕巡视河中,恢复农业。马思忽惕“以其卓越的才能使河中地区繁荣起来,恢复了原先的情况”。但八剌又贪婪地向河中人民征索苛捐杂税,抢夺人民财物、牲畜,马思忽惕谏之。八剌怒其言,笞马思忽惕七下,后怒息,悟其言之是,依从其谏。之后,伊利汗阿八哈曾于公元1273年遣其将涅古伯侵入不花剌;察合台后王阿鲁忽于公元1275年遣其子残破不花剌。马思忽惕再次召集流亡,使河中恢复繁荣。


施以仁政:成吉思汗西征的善后政策


牙剌瓦赤父子作为蒙古大汗派遣的代表,在河中地区主持民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在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医治战乱创伤、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功不可没。

在河中以西的呼罗珊地区,成吉思汗西征占领这一地区后,朮赤曾命哈剌契丹回回人成帖木儿主持政务。成帖木儿用安抚的手法,使尚未归附蒙古的一些城镇屈服。窝阔台汗即位后派绰儿马罕率三万军重新征服花剌子模。“绰儿马罕使呼罗珊呈一片骚乱状态。”花剌子模沙札兰丁卷土重来,蒙古派往各地的官员被杀。窝阔台汗再派塔赤儿支援。塔赤儿意欲对当地百姓报复,成帖木儿据理阻止,保护了无辜的百姓。并在与绰儿马罕、塔赤儿争夺呼罗珊、祃桚答(今伊朗马赞德兰省)中取得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