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攻取天京后,没有集中兵力消灭门口的江南、江北大营,却分兵北伐、西征,这个决策历来被后人指摘。

为何洪秀全、杨秀清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太平军的初期想法:东征

事实上,太平军攻取天京后,原本的选择是继续东下,攻取富庶的苏南、浙江。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太平军此时防守有余,攻坚能力不足,歼灭眼前敌人却并无把握。

在攻取镇江后,杨秀清“声言欲至苏州”,但在得知向荣等人抵达南京附近的淳化镇时,调集大军回守天京。

太平军判断:向荣大营的任务,是守往清朝的财赋中心,防止太平军攻取苏州等地。

此时,太平军究竟应该先攻何处,成为杨秀清头疼的问题。

上帝的指示?

对于太平军此时的选择,有一则关于上帝指示的传说。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洪秀全的“上帝指示”,暗含了当时领导层的思考。

洪秀全在祷告后,说:“刚才,天这样启示我:让那些清妖在这里(江南、江北大营)沉湎消磨!我们的精兵此时在北方,如果我们去打他们,这些妖魔就会把妖气吹遍北方!到时候,我们再来包围他们,全歼他们!”

这则貌似荒诞的说法,暗藏了洪秀全的分析:1、北方空虚,各地清军力量分散,如果不及时进攻,敌人“妖气就会吹遍北方”,组织起来;2、江南、江北的营的敌人,只能待在我们家门口,却威胁不到我们!

这个分析,基本上是客观的。

天京附近,彼此对峙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即使加上4、5万机动兵力,太平军对周边的清军攻坚击破也把握不大。

太平军攻入天京时,浩浩荡荡,号称50万人。但实际上,大部分是随军家属,真正能战之士大约10几万。

此时,天京附近的清军大约35000人,这些军队都是清军中相对能打的机动部队。尤其是向荣所部,一路和太平军从广西一直打到天京,一路上互有胜负,谁也吃不掉谁。

此时,双方在天京附近的兵力对比为3:1左右。如果是运动战,太平军确实有机会吃掉对方,但如果是攻坚作战,则太平军很可能短期内吃不下清军,双方达成僵持。

因此,此时就强攻江南、江北大营,将很难如愿歼灭敌军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相反,清军以总兵力优势,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持江南、江北大营,地盘狭小的太平军将十分不利!

因此,此时对太平军来说:防守,兵力过剩;直接进攻,把握不大!

外围空虚,适合发展!

清军尽管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因为地盘大,兵力十分分散。

我们以当时长江上游为例: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清军兵力分散,各处都十分薄弱!

当时,湘军尚未成军,各处清军兵力十分薄弱。即使是南昌、安庆,都兵力极为空虚。甚至像庐州这样的要点,几乎只能唱空城计!

而北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运河河防只有6000余人,要负责漫长战线的防御。

整个黄河东段,本来就兵力不足一万人,还要一分为五,沿黄河分段驻守,每处都不过几千人!

河南地区,归德更是不满2000人!

当然,这些军队除了本来就已经腐烂的绿营,还充斥了许多新招的壮丁,打起仗来,靠不靠得住真不好说!

太平军的战略选择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此时,太平军的选择实际并不多!

此时,强攻江南、江北大营,打成僵局,清军凭险消耗太平军,等待源源不断的援军到来,一举歼灭太平军,这是对清军最有利的选择!

对太平军来说,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战能力,继续避实击虚,是比较有利的。

1、解决粮食问题!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几十万人聚集在城内,粮食不足是必然的。到了1853年七月,天京就出现了粮食危机。天京被迫让妇孺出城割麦,并缩减女馆的口粮!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吃饭问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因此,洪秀全给西征军的个任务,就是夺取安徽、江西的粮食,解决天京的粮食困难。

2、调动敌军。

江南大营的粮食,主要依赖广东、两湖、江西。而两湖、广东的粮食,也经江西运输。因此,一旦太平军攻略这些地方,也可以调动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军。

事实上,也达到了这种效果。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江南、江北大营不但无法获取增兵,还不断调兵前往支援各处战斗,力量遭到削弱!

3、扩大地盘。

这没什么好说的,作为一个要争天下的政权,仅仅只是安居三座城是绝对不行的!

细节失误,影响大局。

可是,太平军在具体操作上,过于以天京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许多操作都严重失误!

1、是否要北伐?

尽管清军兵力分散,但太平军总的机动兵力也就4、5万!

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同时展开西征和北伐两个任务呢?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即使准备充分,北伐也是困难重重,何况是偏师急进呢?

如果说西征,还能发挥太平军水师之利,攻取粮仓,那么,北伐后期,北伐军就完全变成了一支孤军,既无法与大局有效配合,也无法开拓任何一处地盘,白白葬送了最精锐的几万老兵!

2、兵力分散。

本来,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就分散了兵力。在西征中,初期又过于乐观,兵力过于分散!

太平军刚开始西征时,形势是十分有利的。当时,湘军尚未成军,各处清军都难以抵挡。

可是,太平军一味求快,不求巩固,结果,在湘潭失利后,各处兵力根本无法应对湘军的反扑,一路败退!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为何不先打掉门口的威胁,仓促地北伐、西征?

依靠石达开杰出的军事才能,太平军才艰难地扭转了西征的局势。

尽管石达开取得了湖口大捷,扭转了形势。但太平军在此次败退中,丧失了水师优势,从此在长江沿线的征战中陷入被动!

总的来说,我认为:太平军此时选择北伐、西征,是符合当时形势的。

但是,这种外线作战,本就是利用清军分散,以集中对分散,避实击虚。但太平军不断分兵,最终,逐渐演变成分散对分散,这次战略进攻也很快就进入“顶点”,遭到逆转!

当然,最终的严重内讧,也似乎告诉我们:内部团结搞成这样子(不是一两个高层、野心家不和,而是整个高层集团都参与内讧),其他的战略,似乎并不重要。

因为,这样的组织,注定是要失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