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曹妃甸,这个有历史气息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据说以前有个姓曹的妃子,死在了曹妃甸,人们在岛上就建了个庙来祭奠。后来海水上涨把小岛给淹了,最近人工填岛填出了个曹妃甸。


唐山曹妃甸,这个有历史气息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随着曹妃甸建设的不断升温,曹妃甸倍受国人关注,曹妃甸的传说也便成了冀东(尤其是唐山)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曹妃甸的传说其实很简单:唐太宗跨海东征高丽,带一爱妃姓曹名娴儿,因遇狂风巨浪,战船漂流到一 个小岛,岛本无名。曹妃在岛上身染重病,为叫曹妃养病,唐太宗令三军岛上休整,待曹妃病愈后启程,不料曹妃的病越来越重,几天后不幸病殁,唐太宗非常悲痛,为怀念曹妃,唐太宗东征凯旋后,在此建一大殿(庙宇),塑其金身,因此,小岛就叫曹妃殿(甸)。曹娴儿原籍有说是山东的,有说是沧州的,有说是滦南的,究竟是那里的,无从查考,也无须查考。


唐山曹妃甸,这个有历史气息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唐太宗为甚么如此珍爱曹妃:一说是因为她容貌娇美,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海上航行陪伴唐太宗消遣取乐;一说是因她聪慧睿智,多谋善策胜过须眉。风浪中运粮船沉没, 军中缺水断粮,曹妃向唐太宗献策,用船上帷幕割成鱼网,捕捞鱼虾,解决了三军断炊问题。其实,这两种原因都站不住脚——唐太宗跨海东征,这是当时的历史使命,为了一个妃子,耽误东征的航程,这与他“听惑不断,从善如流”的一代明君不符;缺水断粮,以鱼代食,违背常理。千里迢迢的水路,边航行边捕鱼吗?那哪年哪月能到达边陲?再者说淡水是怎么解决的?
  查阅《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确有唐太宗跨海东征的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跨海御驾亲征高丽,但是大败而归。二十三年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由李继,薛仁贵再次跨海东征,凯旋而归。唐太宗东征是历史上的重大举动,果真带一曹妃,曹妃又有不同凡响的作为,著史之人决不会一字不提。
  那么,曹妃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笔者推测:无论什么原因,唐军东征的确滞留过小岛,小岛距滦州(今滦南县)的柏各庄,蚕沙口,柳赞等渔村不过二十海里,东征大军,艋艟云集,浩浩荡荡,渔民出海捕鱼,不会没有察觉,某些渔民跟军卒也肯定有过接触,甚至也望见了岛上的随军家属,或者是衣着华丽的女倌;有的军卒也可能因事登岸进过渔村,说过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这样,以误传误,以讹传讹,唐太宗携曹妃驻扎小岛的消息就不翼而飞了。


唐山曹妃甸,这个有历史气息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唐山曹妃甸,这个有历史气息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曹妃甸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水文独特,是天下少有的无需人工开挖的天然良港。这里的海水不淤不冻,而且海产丰富,岛上又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井 ,再加上传说唐太宗东征曾驻扎在这小岛,这些,都给小岛蒙上的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滦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 ,于是,便有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虚构,艺术加工,编造(创作)了民间口头文学——曹妃甸的传说故事,这故事美丽而神奇,引人入胜。起初只是唐太宗与曹妃小岛上的故事,后来竟演绎到曹妃死后成神,常常出没在海上救难,为迷路的渔民指航,为患病的渔民驱瘟祛病。
  传说毕竟是传说 ,它表达了广大渔民的朴实感情和美好的愿望。


唐山曹妃甸,这个有历史气息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