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


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

前兩天,我和孩子們學習了《少年閏土》,課文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

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

課文以回憶的方式展開,寫了“我”與閏土從相識、相處到分離,其中重點回憶了閏土給“我”講新鮮事——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沙地觀魚,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

不知道的生活

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是的,“我”卻“並不知道”“也沒有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這如許多的事情,“我”的孤陋寡聞與閏土的見多識廣形成了鮮明對比,流露出“我”對高牆裡生活的不滿和對豐富多彩農村生活的嚮往。

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

彼時,“我”是家境優渥的少爺,閏土是來給大戶人家做工人的兒子,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哪有尊卑,他親切地喊“迅哥兒”!

再見閏土

然而,時過境遷,三十年後,再見閏土,他卻畢恭畢敬、口口聲聲喊著“老爺”,他卻講起了規矩,先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滿臉縱橫的皺紋彷彿述說著生活的不易,通紅的雙眼、破舊的氈帽、單薄的棉衣、瑟縮的身體,不再紅活圓實的手——松樹皮一般粗笨且開裂著……“我”有許多話連珠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

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

可是,這一切都被堵在了嗓子眼,或許,閏土此時的腦海裡也迴旋著無數場景,卻作不了聲,是的,“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

我問孩子們,三十年後,“我”和閏土怎麼會變成了這樣?沒錯,是生活!也許孩子們尚不能體會,如同當年學習《少年閏土》時的我,但是,沒關係,

成長的閱歷、生活的軌跡,會將一切娓娓道來,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深刻地理解這種物是人非!

魯迅用文字、借小說抒發了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表達了想要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多年以後,我們會這樣,不經意間,從一篇文章中,感悟人生……這便是文字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