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建豬業“航母群”創全國第一縣

1.5萬

帶動1.5萬名農民就業,人均年增收不低於5萬元。

3個第一

龍騰南陽訊人間最美四月天。4月7日,內鄉縣餘關鎮大花嶺偌大的工地上,塔吊林立,各種施工車輛有序進出,建築群拔地而起——春日暖陽下,一幅壯美的畫卷就這樣鋪展開來,令人振奮。

“這是我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積極做好生豬穩產保供,助力南陽大城市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打造的樓房式養豬綜合體產業園項目。”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內鄉縣委書記李長江介紹說,“這個項目不僅實現了技術的創新和融合,更實現了生產模式的創新和融合,將帶動內鄉成為中國豬業的‘航空母艦’。”

內鄉是傳統生豬生產技術的顛覆地。“這些年,內鄉的豬吃著營養餐、睡著‘空調房’,排出的糞尿還實現了資源化利用……而現在,豬又將住上生態恆溫的新樓房、享受清新的空氣,還能防止非洲豬瘟的傳染,生長環境可真的是越來越高端了!”

這一切都源於背後有一家“硬核”的企業——牧原集團。牧原集團目前集約化規模全國第一,市值位居全省第一,是全國農牧行業排名第一的現代集團企業。其國內獨特的全程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為企業實現標準化的疫病防控、高層級的環保處理、豬肉產品可知可控可追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企業擁有“早期隔離斷奶”“分胎次飼養”“節水養豬”“無供熱豬舍”“三防豬舍”等大批核心技術,保障了豬群健康成長和豬肉品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29大類、100餘種智能化機器裝備廣泛運用,覆蓋養豬生產全流程,智能化生產引領全球豬業轉型升級。牧原集團已成為一家門類齊全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獲得國家授權有效專利208項,支撐企業走向世界行業前沿。

內鄉的豬之所以生長環境越來越優越,與地方黨委政府尊重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密切相關。牧原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曹治年說,“牧原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創新史”,“牧原的每一次創新實踐都源於內鄉縣委縣政府的支持”。長期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內鄉縣委縣政府全力支持企業創新,不斷出臺引智工程幫助企業吸引人才,使牧原集團的1000多位高端技術人才享受到“諸葛英才”優惠政策福利,為企業自主創新、轉型升級以及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每天需要一個專列運送所需糧食,每天還需要將100車豬肉及製品銷售到全國各地的這個創新型項目,在內鄉建設,是“內鄉軟實力”決定的。

該項目總佔地2500多畝,從選址到開工僅用了6天時間,彰顯了“內鄉擔當”和“內鄉速度”。項目將實現生豬單層養殖到多層養殖,節省大量土地資源,使單位土地面積承載生豬養殖量增長3倍以上。建設21棟樓房式空氣全過濾的“三防智能豬舍”,實現防病、防臭、防非洲豬瘟的有機統一;5G全覆蓋,生產運營智能化,喂料、豬群監測、病死豬清理、糞汙清理、保潔、控溫、控溼等全部由機器人完成;融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在同一個園區,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規避了運輸途中傳染疾病的風險,出場的直接是豬肉。同時,園區還配套有有機肥加工廠、無害化處理廠,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使生豬養殖實現生態化。項目技術範圍之廣、學科跨度之大、裝備之精良、功能之完備,全球前所未有。

多年來,內鄉在牧原這家創新型企業的支撐下,按照“全自養、大規模、一體化”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不斷加大生豬產業建設力度,促使生產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已形成了從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環保處理和“種養加”循環的產業體系,成為國家生豬調出大縣。

圍繞生豬產業,已帶動該縣1.5萬個農民就業,人均年增收不低於5萬元,並拉動縣裡大批農牧裝備項目、生態農業項目、公益事業項目建設,顯著拉動內鄉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省市前列。

除樓房養豬綜合體項目外,內鄉在建和已經建成的牧原生豬產業大項目還有佔地3300多畝的牧原智慧物流園、佔地1500畝的牧原食品城、佔地2000多畝的農牧製造裝備孵化園等,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規模化養殖場就有29個,其中,多年前就建成達產的單體年出欄規模32萬頭的內鄉第17分場,目前仍是亞洲最大規模的養殖場。這些項目將使內鄉形成一個龐大的生豬產業“航母群”。

“6月底建成的樓房式養豬綜合體項目,將使內鄉生豬養殖規模達400萬頭,屠宰產能達550萬頭,投資和產出規模、技術含量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支撐內鄉養殖、屠宰乃至飼料加工、肉製品加工等生產規模邁上新水平,爭創全國現代豬產業第一縣,帶動內鄉縣域經濟創造出新的輝煌和奇蹟。”內鄉縣縣長楊曙光信心滿滿。

特約記者 徐海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