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遺址

東漢至宋代瓷窯址。在今浙江慈溪縣上林湖一帶。古代屬越州,故名越窯。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

【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 西晉越窯青釉辟邪

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共發現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唐、五代時得到蓬勃發展,在中國陶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可分為早、中、晚3個發展時期。

【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 東晉越窯青釉褐斑四系壺

早期 從東漢中葉至隋代的500年間,上林湖的制瓷作坊不多,處於就地銷售的小規模生產階段。從窯址的地形和廢品堆積狀況分析,很可能是龍窯。東漢窯具有圓筒形、喇叭形墊座和三足支釘等;晉代和南朝有缽形、喇叭形墊座和盂形齒口間隔具等。

【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 隋代上林湖越窯瓜稜執壺

東漢常見的產品有碗、缽、樽、罐、壺、鍾和罍等。瓷胎呈淡灰色,施青或青黃色釉。晉代以生產碗、盤、缽、罐、壺、雞首壺、硯為主,施青釉,常見的紋飾有弦紋、斜方格紋和褐色點彩。南朝時以碗、盞託、罐、壺為主,也有缽、硯和雞首壺等。碗分大中小多種,多數外壁劃蓮瓣紋。胎呈灰白色,施青釉,釉層均勻柔和,胎釉結合緊密。

【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 唐上林湖越窯瓜稜水盂

中期 唐至五代,上林湖瓷窯激增,制瓷工藝顯著提高,在胎、釉配方、造型裝飾、窯具和燒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進和提高。唐代晚期,創制和使用了匣缽,坯件裝在匣缽內燒成,不再相互疊壓和受煙火、灰砂的薰染,因而釉面光潔,色澤一致。瓷器胎質細膩,並且把各種生活用瓷做成花、葉、瓜果的形式,出現了敞口碗、蓮花碗、海棠式碗、荷葉形碗、盤,以及瓜形注子、粉盒、油盒、瓷塑、瓷枕和各式水盂等,器形新穎活潑,輕盈可愛。

【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釉層均勻,色澤淡雅,達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紋飾除劃紋、印花外,還在罌、缽、香爐等大件瓷器上,採用釉下彩繪工藝,繪以褐色的雲紋和蓮瓣紋等,使器物更加莊重華麗,同時在一部分宮廷用瓷和貢瓷中鑲嵌金邊、銀邊和銅邊,即“金釦”、“銀釦"和“金稜”瓷器。由於制瓷工藝技術的進步,上林湖自唐代開始設立“貢窯",專燒進貢用瓷。1980年在調查上林湖張家埭窯址時,發現1件碗底殘片,其上劃“官樣" 2字,當是官窯的產品。

【考古詞條】 鐵器時代 · 餘姚上林湖越窯址

▲ 五代越窯鳥式杯

晚期 宋初,上林湖的瓷業仍處在興旺發達階段。瓷器製作精細,品種豐富,碗、盤、盞託、注子、蓋盒、罐、缽、香薰等等胎骨細薄,式樣優美,並運用刻、劃、鏤、雕和堆塑等各種裝飾方法來美化瓷器,如在粉盆上刻劃相對飛舞的蝴蝶,首尾相隨的鸚鵡或鴛鴦,或者刻飾嬰兒圖;在碗、盤等飲食器皿中,刻劃神龍或游魚等。到北宋中晚期,品種逐漸減少,裝飾簡樸,製作逐漸粗糙,上林湖瓷業趨向衰落。到南宋時終於停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