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算起,到大學畢業,我們每個人的基本上學時間由16年,比古人的寒窗苦讀十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那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基本都是照本宣科,跟著老師的步伐前進,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這些,學這些到底可以應用到哪裡?

到了工作之後,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學的那些東西,真正能應用到工作之中的少之又少,我們開始焦慮,開始恐慌,偏偏我們又處於一個充斥著海量信息的時代,於是我們迫不及待的開始學習,希望抓住任何信息,生怕信息的流逝會讓我們遺憾終身。

可是那麼多信息怎麼可能全部抓住,於是我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恐慌。

今天我們就來告訴大家,到底處在現在的時代,我們到底該怎麼《好好學習》。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01 什麼是知識和臨界知識?

A.知識:那些能改變你行為的信息。

這是本書對知識重新下了一個定義。如果你看完了一篇文章,點頭稱是,但是生活卻依然沒有發什麼任何改變,這篇文章裡的知識是知識嗎?不是,它只是信息而已。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大吃一驚,那我以前在公眾號上看到的所謂的知識只是“信息”而已。以前每每在公眾號上看了一些育兒類的文章,總覺得自己的知識庫又豐富了一些,可是這些知識最終沒有真正的轉化成行為。

我的一個朋友,很胖,他一直想減肥,常年泡在各種健身減肥社群裡, 一切關於健身減肥的知識他幾乎都知道,他知道減肥的所有步驟,什麼先減脂再增肌,可是他依然很胖。他一直說,我就是做不到每天運動1小時。

你看,知道那麼多健身減肥知識的他,依然沒辦法管理好自己的身材。這其實我們一直說自己已經好好學習的人一樣,我們貌似在好好學習,卻沒有真正用這些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這些所謂的知識對我們來說只是信息,它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沒有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作用。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B.臨界知識:像牛頓第二定律這樣,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為,重要而基本的規律。

臨界知識在作者看來就是知識中的知識,有著重要的規律。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20%的重要任務產生80%的價值。這20%的知識,即作者認為的臨界知識。

當你儲備的臨界知識達到一定量的時候,這些知識會發生裂變,產生驚人的威力,對我們的生活進行多方面的指導。

我想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是運用臨界知識的第一人。書中描寫他鑽研醫學、卻不是為了獲得醫學方面的學位,描述他有著異乎尋常的廣博精深,卻對一些正統領域的知識幾乎一竅不通。福爾摩斯最精通的莫過於化學、解剖學、驚險文學已經英國法律等,而福爾摩斯卻對文學、哲學、天文學等幾乎一無所知。

福爾摩斯秉持著一種特殊的觀念,那就是那些與工作無關的知識英國統統忘掉。

我想福爾摩斯的理念與臨界知識幾乎重疊,我們不可能學習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尤其是在現在如此一個海量的時代,選擇是一項對我們很重要的能力,我們要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應該學習那些對自己真正有用的臨界知識,用以指導我們前行的道路。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02 如何學習臨界知識?

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兩種底層心態:綠燈思維和以慢打快。

A. 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就是遇到新觀點或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而紅燈思維就是第一反應找理由反駁。

前段時間,我媽媽來我家裡小住。

我帶我媽去菜場買菜,我向我媽介紹著菜場的魚,我媽說:“這裡的魚哪裡有老家的好吃。”

我向她介紹杭州特有的蔬菜,她搖搖頭:“這種東西我沒吃過,肯定不好吃。”

於是小住不到半個月,我媽就回家了,對於杭州的一切她抱著防衛的態度,這裡的一切不如老家好。

這就是人類的習慣性防衛的一種。

其實人都是有習慣性防衛。尤其是成人之後,為什麼我們都說小孩子學東西是最快的,因為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在接觸到任何東西,任何知識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接受,他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所有好的不好的知識再一點點調整。

而我們成年人,很多時候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遇到一個外來的與我們原有的知識有衝突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防衛。

比如很多老人都會固執己見,我們年級越大越容易不再接受新事物,這就是我們沒有綠燈思維。

而學習臨界知識第一步就是具有綠燈思維。如果我們可以好好聽取別人的意見,明白別人對我們觀點的否定並不是對我們這個人的否定,我想我們可以取得更多的進步。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B. 以慢打快

以慢打快就是花大力氣打通知識阻塞,實現融會貫通,厚積薄發,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明白的問題,要有勇氣慢下來。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變化越來越快,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大家似乎都處於一個焦慮之中,什麼10分鐘可以掌握的方法?什麼快速變現之路?就連人流廣告也打出三分鐘無痛人流。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都講出了現代人的心態,要快。

大家都在快,生怕慢了,總覺得一步慢步步慢。

可是走得快卻走不穩,終究會掉下來。事實上很多硬功夫還是要下苦工才能練出來。

現在講究的匠人精神就是慢。前段時間李子柒的視頻為什麼火了?就是在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覺得累了,所以李子柒如此慢節奏的生活才惹人羨慕。

不要著急,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慢慢鍛鍊,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欲速則不達,古人的智慧早就告訴我們了。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03 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A. 反思

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句話:你不是有十年的工作經驗,而是把一個工作經驗用十年。所以,有的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奮鬥5年就成了這個行業的翹曲,而有的人卻止步不前,原地踏步。

有的人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從不總結反思,這就是他們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現在網上流行復盤這個詞,其實與作者的反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提出的反思就是發現知識的誤區,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檢查學到的知識是否用起來了。

而覆盤來源於圍棋術語,當下完一盤棋後,要重新在棋盤上走一遍看看自己哪一步走得好,哪一步走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更好的下法。

這個重新走一遍,並且思考的過程,就叫覆盤。

覆盤就是在頭腦中把過去的所做的事情重新演一遍,通過對過去思維和行為的回顧反思和探究,找出原因和規律,從而幫助我們提升能力解決問題。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B.以教為學

1946年,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首先發現並提出了學習金字塔。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聽講一般只能學習到內容的5%,閱讀可以學習到10%,而視聽結合則可以學習到20%,如果有演示,則學習效率可以達到30%,這部分是被動學習的學習效率。

如果主動學習,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而最有學習效率的就是教授他人,可以達到90%。

這就是作者提出的以教為學的原理基礎。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一個問題好像搞懂了,可是當我們準備講給別人聽的時候,似乎又出現了很多問題。因為中間還有很多問題其實我們沒有真正搞懂。

現在社群裡流行說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無非就是說我們在分享知識給別的小夥伴的時候,再一遍遍的加深自己學習內容,提高自己對知識內容的吸收。

所以教授給別人是最好的學習。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C.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1萬小時定律,作者認為我們需要將刻意練習與臨界知識相結合。

如何結合?重點就在思考,改變思考的過程。


其實《好好學習》主要提出了一個臨界知識的概念,希望我們搞懂什麼是真正掌握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知識,而不是讓自己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世界之中。

而如何真正掌握與自己相關的臨界知識,在於思考,在於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現在的我們總是做的太多,想的太少,思考其實是一件蠻累的時候,它是在嘗試跳出自己的舒適區,總是讓人不自覺的迴避。但是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思考。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好好學習,卻收效甚微?《好好學習》給你答案

古人說,三思而後行,其實正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