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本文發表於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


撰文、攝影:翁欣

與常見的摔跤不同,侗族摔跤別具一格,選手不能直接用手觸碰對方身體,而是用一條黑色布帶纏住對方的腰,然後雙手抓緊布帶,兩人靠臂力和腰腿勁相互角力,由於避免了抓傷的危險,也被稱之為“最文明的摔跤”。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四寨摔跤節現場

流傳於黔東南黎平縣四寨、宰高等地區的“侗族摔跤”,是一項集武術和娛樂為一體的傳統體育競技活動。

被稱之為“摔跤之鄉”的四寨,是侗族摔跤的發源地。這裡的人世代酷愛摔跤,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在四寨的田壩裡舉行隆重的侗族摔跤節,吸引眾多摔跤愛好者前來參加。衝著“摔跤節”這個充滿陽剛氣和力量之美的節日,我也慕名前往。

四寨位於黎平縣雙江鄉,東與宰高村相鄰。這裡地處河谷,村前為一大片開闊的田壩,都柳江上游四寨河穿寨而過。整個寨子依水而建,河面上架著好幾座漂亮的風雨橋,寨內古榕綠樹成蔭,吊腳樓錯落有致,呈現出一派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四寨的鼓樓與花橋

四寨的規模不小,我數了數,四座鼓樓依次佇立在侗寨各處。後來才知道“四寨”村名的由來,就是因為這裡有四個寨子組成(分別是坪城、寨丟、高宰、擺架),每個寨子都有自己的鼓樓作為代表。

據我所知,貫穿黎平,從江兩縣的四寨河流域,是侗族大歌流傳的中心區域。周圍的村落皆擅長優美動聽的侗族大歌,唯獨四寨出名的不是大歌,卻是充滿男子氣概的侗族摔跤,可謂魅力獨具。

摔跤節是四寨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一大早,這裡的公路兩邊,已經形成熱鬧非凡的集市。周邊鄉鎮的各路商販都來此擺攤,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賣什麼的都有。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公路兩邊的摔跤節集市

在黔東南過節,一般都伴有熱鬧的集市。而這裡的集市比我以前參加過的規模都大,攤位從四寨村一直襬到3公里外的雙江鄉,顯然摔跤節在當地是一個影響力比較大的節日,吸引方圓十里八鄉的村民都來此趕集。

摔跤節不僅交流摔跤技藝,也是侗族人的社交活動之一。節日這天,人們既來觀看比賽,也是走親訪友,增進感情的日子。

集市上,我還遇到很多黃崗侗寨的朋友。他們告訴我,黃崗與四寨、宰高的祖先過去是三兄弟,每年三月十五舉行的“摔跤節”,黃崗人必定會傾寨出動來這裡過節。等六月十五黃崗過“喊天節”時,四寨和宰高的人也會全部到黃崗做客。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集市上的聚餐

摔跤節的比賽要下午開始,上午的時間,主要逛集市,然後在村寨各處走走看看。村裡的戲臺旁邊,有一座“摔跤文化展示中心”,裡面掛了些村民們的摔跤活動和比賽獲獎的照片。場館外面是一塊圓形的大草坪,很規整,看起來像是個摔跤場。

草坪上有兩個孩子正抱在一起摔跤,還有個大人在一旁指導。我問待會是不是就在這裡舉行摔跤比賽?那個人回答我,不在這兒,比賽在村外的一塊農田裡,這裡是表演場。

有一個孩子倒地了,他走過去指出了剛才他動作中出現的錯誤,又表揚了另外那個孩子,然後讓他們倆繼續肩抵肩的抱在了一起。

我問他,你們是在訓練嗎?他說是的,下午他們要參加兒童組的比賽。我又好奇的問,那你是摔跤手嗎?他笑著說,我們這裡人人都會摔跤,人人都可以說是摔跤手。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摔跤節牆畫

我想多瞭解這裡的摔跤文化,於是主動和他聊了起來。他告訴我他叫吳長貴,曾作為村裡的摔跤手,參加過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並且拿過侗族摔跤的表演賽獎牌。

他說自己每年都參加摔跤節,今年因為訓練時胳膊脫臼,不能參賽,所以這段時間他打算好好培養下八歲的兒子,今年是他第一次參加摔跤節的比賽,另外那個小孩是他的侄子。

“我們這裡的侗族孩子從七八歲開始練習摔跤。”吳長貴說。“摔跤的技巧,一般都來自父親或長輩的傳授,對手都是村裡同齡的小夥伴。只要多摔,多看,總結經驗,慢慢地就能掌握技術,長大後成為一個摔跤能手。”

午飯時間,我跟著吳長貴去了他家裡做客。這時村裡每家每戶都已經高朋滿座,桌上擺著好酒好菜,不斷的有客人進來,他一邊用侗語招呼著客人,一邊和我聊天,讓我進一步瞭解了侗族摔跤的起源。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四寨河邊的美麗侗寨

根據村裡老人的說法,摔跤節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最早祖先為了防範野獸,需要不斷增強身體素質和搏鬥能力,創造了摔跤活動。不過發展到現在,侗族摔跤已從一項武術競技活動,變成了與祭祖有關的民俗節日,所以才保存至今。

四寨的摔跤節是為了紀念過去寨裡的首領公蠻和公柳。相傳明朝末年,四寨、宰高一帶盜匪猖獗,為保一方平安,兩村決定結成聯盟,共拒盜匪。為了選出一名武藝高強的人來做首領,農曆三月十五那天,在兩村之間舉行摔跤比武。

最後四寨的公蠻,和宰高的公柳進入決賽,兩人比試很久都不分勝負,於是大家共同擁戴他倆人為首領。此後,公蠻、公柳率領兩寨民眾,通過練武強身,剷除了周圍的匪患。為了紀念他們,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在田壩裡舉行摔跤活動,從此形成一個固定的節日流傳至今。

“我們這裡的人對摔跤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從小摔到大。平常朋友間只要聚在一起,就會找地方相互切磋一下,無論輸贏,都很高興,摔跤節則是集中展示摔跤水平和技藝的時候。”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摔跤比賽前,寨老們在薩堂前準備舉行祭薩儀式

下午一點,我趕到村子中央的薩壇,那裡是摔跤節開始的地方。已經有不少人在這裡聚集,身穿侗服的寨老和祭師正站在薩壇前舉行祭祀儀式。

薩壇是侗族人為祭祀薩瑪而修建的地方,薩瑪被視為保佑侗族村寨平安的女神,他是民族的女英雄,代表了整個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摔跤節,第一個環節是嚴肅的祭薩活動。

薩壇門前,放著茶水、香、紙錢,米等供品。儀式開始,祭師念著保佑全寨人平安無事、五穀豐登的祭詞,然後向薩堂進香、進茶、燒紙錢。

儀式完畢,祭師將一把代表薩神的紙傘和能驅邪的芭茅草交給寨老。各寨的男女青年,每人喝一口祭過神的“平安茶”,然後排成一字長隊,在寨老的帶領下,吹著蘆笙,浩浩蕩蕩往比賽場行進。

我問旁邊的村民,剛才那樣的祭祀代表什麼意思?他們告訴我,儀式主要是為了迎請薩歲的英靈出壇隨行,請她老人家和大家一起去摔跤場觀看比賽,以保佑眾人得勝歸來。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田壩裡的摔跤場

摔跤場地就在村外河邊的一塊田壩裡,四周空曠,不遠處就是宰高,據說兩寨人世世代代都在這塊田裡比賽。下午天氣很熱,來看摔跤比賽的人,已經裡三圈,外三圈的圍成一個直徑十米左右的圓圈,等待著摔跤手們的登場。

兩村的摔跤隊到齊後,就要舉行入場式。依照舊俗,宰高是哥哥,四寨是弟弟,所以首先入場的是宰高村,然後四寨村的寨老和摔跤手們也依次入場。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摔跤隊入場

摔跤隊入場之後,在蘆笙的吹奏中,兩隊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向繞場三圈。轉完以後,各隊的青年在摔跤場的左右兩邊席地而坐,進行賽前的一些準備活動,等待點名上場比賽。

下午兩點,三聲統炮一響,比賽正式開始。摔跤隊伍分為四寨和宰高兩個陣營,但競技是個人對個人。比賽不分公斤級和年齡,雙方隊伍很隨意的派人出場,沒有太多的限制。

通常一方先派出一名挑戰者,然後另一方隊伍裡感覺對方的身高、體重還有年齡,和自己差不多,就可以主動上場應戰,想辦法將對手摔倒就算勝利。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把布帶套在對方腰上,相互角力

值得一提的是與常見的摔跤不同,侗族摔跤的方式很特別,它有自己的比賽規則和方式。

比賽時,雙方都拿著一條結實的布帶上場(當地侗家人織的侗布)摔跤時就把布帶套在對方腰上,兩手抓牢,雙方準備就緒,裁判發出“起”的口令,兩個人用臂力和腰腿勁相互角力。

據說手拿布帶是為了限制手的動作。只能用力量和技巧將對方摔倒,因此避免了抓傷的危險。

由於這種摔跤規則的設定,整個比賽過程確實比較文明。常規摔跤比賽中,勒脖子、抓頭髮、抱腿等違規動作不會出現,比賽時裁判基本不用怎麼介入。

摔跤節的比賽,以娛樂為目的,注重友誼和切磋,因此不設冠亞軍。每對選手比賽兩回合就結束,而不是三局兩勝制,可以說玩的味道大於賽的味道。而且不論輸贏,獎品也都一樣,摔完之後,到領獎臺領一條毛巾、一塊香皂。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第一次參加摔跤節比賽的小選手

比賽以年輕人為主,偶爾也穿插一些兒童組的比賽作為助興。四寨小學的吳佑,在父親和觀眾的吶喊聲中首發登場,今年第一次參賽的他,和對手摔起跤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最終取得一勝一負的成績。有人誇他兒子是個好苗子,吳長貴的臉上露出靦腆的微笑。

成人組的對抗比較激烈,比賽過程可以說精彩紛呈。有的摔跤手技巧精湛,動作乾脆利落,瞬間就可以把對方摔倒在地,絕不拖泥帶水。有的實力不相上下,久久對峙在一起,有耐心的與對方周旋,尋找機會,運用技巧將對方摔倒。偶爾也有一些誰也摔不倒誰的局面,這種情況就會被裁判算作打平。

有一局,一名力氣大的小夥子用布帶把對手拽了起來,一個漂亮的過肩抱摔,獲得全場興奮的喝彩,倒在地上的小夥子估計都有點摔懵了。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侗族摔跤有拉摔、抱摔、絆腿摔、提摔、背摔等很多技法

看似簡單的摔跤,暗藏各種摔跤技巧,這裡面其實門道很多。

吳長貴對我傳授經驗。“侗族摔跤有拉摔、抱摔、絆腿摔、提摔、背摔等很多技法。我們摔跤主要靠的就是技巧,純靠蠻力是沒用的。”

“對於技巧的應用,則要針對對手來判斷,面對大個子,對方力量大也不用怕,要想辦法動起來讓他控制不了你,然後找機會絆倒他。小個子的話就可以採用背摔,突然發力把對手提起來,讓他雙腳離地,然後以最快速度將其摔倒。”

“除了技巧外,最主要的還是得懂得抓住時機。勝負往往就在一瞬間,反應要快,手和腳還有腰部的協調度要好。”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雙方抓緊布帶,僵持不下

我說這個比賽好看是挺好看,可惜是友誼賽,多數都是一比一打平,如果能實行淘汰制肯定更精彩。

吳說,以前是淘汰制的,贏的人不下場,繼續和挑戰的選手較量。如果連勝十幾人,就可以“掛榜”稱雄,被公認為本屆比賽的摔跤王。但如果實行淘汰制,競爭過於激烈,很多人受傷就不好辦了,所以近年來已經改為不傷和氣的友誼賽。

比賽的後半程,一些外村的觀眾,遊客,也紛紛報名,想上場一展身手。我也有點躍躍欲試,但是當我看到那些普通觀眾上場後,一般很快就被摔倒,甚至是秒摔,而且摔得很狼狽後,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旁邊有一個外村來看比賽的小夥子,他說自己去年來這裡比過,結果被摔倒後,胸口疼了一個多月才好。“這裡的人從小摔到大,普通人和他們沒法比的。”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比賽全程,寨老舉紅傘觀戰,代表薩神親臨現場

比賽大約進行了三個小時左右,場上的年輕人基本上已經全部摔過,裁判宣佈比賽結束。圍觀的人群散去,寨老和摔跤手們,繼續排成一列,在村人的簇擁下把薩神護送回堂。

還有些青年散場以後,意猶未盡,旁邊又圍出幾個小圈子,繼續比試。剛才輸了的,把贏的找了出來,非要再分出個勝負,喇叭裡傳出村長的聲音,讓大家不要在摔跤場上逗留,早點回家生火做飯,眾人又盡情的摔了幾回合,這才逐漸散去。

摔跤節不僅是摔跤競技,和走親訪友的節日,也為男女青年的交往提供平臺。晚上據說有文藝演出,鼓樓對歌等活動。白天侗族漢子們通過摔跤展現自己的體格與力量,晚上姑娘們則通過歌舞來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才藝。

侗族摔跤,力量與技巧的角逐

男人看摔跤,女人逛集市

摔跤節只一天就結束,不像有些地區,節日要過三天。只因農曆三月十五,一般都在穀雨前後,正是播種時節。

村民們其實是在春夏交替之際,忙裡偷閒的過節娛樂下(在農田裡摔跤應該還有娛神之意),過完節馬上就要進入農忙期,開始新一輪忙碌的耕種,自然不能像農閒時候的節日那樣充分放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