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用“市场”换到了多少“技术”?无法估算!

1. 人

中国汽车产业用“市场”换到了多少“技术”?无法估算!

十五年前,中方人大部分充当班组长,保管员;

十年前,工程师,部门的副职已经基本是中方;

五年前各个部门负责人,总监,到副总裁,总裁,到亚太区负责人,都已经是中方人员,甚至很多海外外资本土工厂,中层,甚至高层管理层是中国人不是少数。

这些人,大量的流入到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国产品牌也可以实现分钟工厂(一小时60台车),也可以完成正向开发,书本上可不能学到。

2. 供应商体系。

15年以前,本土供应商只能做简单的零件,螺钉都有一多半要进口。至少要合资企业,比如江森中国,苏州博士,华纳齿轮。

10年前本土供应商已经可以做分总成,模块化供货,座椅,外饰,内饰,车身零件。比如延锋,固态等,发动机核心零件,电装件,变速箱齿轮,本土供应商已经很常见了。

近几年,国产供应商已经可以做到给高端外资品牌做全球配套,比如奔驰活塞,爱信的变速箱齿轮等。

这些企业,大大拉低了零部件价格,自主品牌也可以方便的选用。

3. 国产设备

中国汽车产业用“市场”换到了多少“技术”?无法估算!

98年,大学实习,我第一次去合资整车厂,设备大多是杜尔,克劳斯玛菲,三菱,东芝。螺丝刀,铆钉枪基本都是进口货。

现在,一机床,济南机床厂,上海电器,合力,国内厂商的比重越来越大,说分庭抗礼是吹牛,30%以上的比重是国内企业很正常。

这些设备厂商的设备的开发,进步,没有合资的功劳?

4. 原材料

这个就不必多说了,国产钢材从只能做非外观,非关键件到现在基本100%

国产塑料粒子,国产纺织材料,也能做到80-90%都是这些年摸爬滚打,一点点适应外资企业标准才实现的。

5. 外围

中国汽车产业用“市场”换到了多少“技术”?无法估算!

供应链管理,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基本国内企业垄断。

润滑油,主机厂原来都是壳牌,美孚,现在一多半是昆仑,长城。

一句话,现在的合资车,15万以下的产品,国产化率低于70%就很可能赔钱。

原来,自主品牌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最大的差距是设计开发能力。

现在,自主品牌的差距主要是工程匹配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我们追的已经非常快了,合资企业的大量引进是最重要的因素。

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承运商,国产的机床设备,和引进外资汽车厂的关系非常大。

外资企业的引进,让我们国内的供应商,承运商了解到世界前端的汽车行业的规范,审核要求,质量标准。这个靠派遣几个留学生去学,是不可想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