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学习兰花鉴别鉴赏该从何处入手


学习兰花鉴别鉴赏该从何处入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兰花爱好者,在茫然无头绪时都想有位良师带着入门,以防自己走偏了道。其实有这种想法既好又不好,好处是有人带容易踏入行业门槛,没有人带则要在外围转悠很久,甚至于很多年都只能凭借自己在自行摸索,那种久渴待遇甘露的心情过来人自是体验深刻。试想我当初认识了卢益民老师的那种美好心情可谓是历历在目,这算是进入本地的兰花圈子了。当有缘结识了易兰网网主彭长荣先生时,他当时亦是负责中国兰花三刊发行,随即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两大组织进入我的脑海思维中。找到组织的那种感觉如同漂流的小船有了停泊的港湾,可以随时停靠歇息为再次扬帆做准备,于是,艺兰人生才有了真正的方向。

631:学习兰花鉴别鉴赏该从何处入手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卢老师推荐《兰蕙同心录》、《兰蕙小史》、《兰华谱》等兰谱让我学习,这才让我迈进“瓣型学说”的殿堂。我的学习路径在自己的艺兰历程与心得中经常写到,但竟然有人误解 “瓣型学”是我的老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全盘传授的,并以讹传讹这是不负责的。

事实上是老师带我入门并给了我正确的方向,那就是以古兰谱为师。如今,我在授艺遇有缘人时也说,以古兰谱为师这样的方向才正确。“瓣型学说”的源头是正本清源的关键,也只有从这里起步未来的路子才不会走偏。打个比方儒家的《论语》与佛学的《心经》、老子的《道德经》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那是千人千解,万人万义。基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一样,思想高度不一样,故每个人所读到的与所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但只要你反复研读学习,再结合实物揣摩,长久以往,便会领会得越来越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的道理。

631:学习兰花鉴别鉴赏该从何处入手


可以见得,我们在学习“瓣型学说”以古兰谱为师方才是最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被前人因自身存在的条件限制而产生了曲解或误读,例如:古兰谱在“瓣型学说”对梅仙类捧瓣描述就有一词叫“观音捧”。很多人就会曲解为观音双手合捧之势,如作此想就错了,正解则是观音菩萨帽沿前端兜形,捧上侧略搭盖,捧面内凹外隆,捧端大兜状里扣,兜缘呈波浪状的连弧。另外,这正如麻壳素被误解成赤壳素一样,这是两种不同的显性。正解是:麻是对筋纹粗细疏密的一种描述,确指细密不通顶的筋纹分布。麻,亦可理解为乱如麻,故麻壳是指细密筋纹分布在苞衣壳上一种表述。而赤壳素可以很简单地理解,那就是除了绿壳素之外的就是赤壳素了,这包括赤转绿壳在内。

古兰谱对“瓣型学说”中出现的专业术语是有注解的,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学,凡事总有答案的。你不去学源头,如若误学中间的人误读误解,那么自然而然也就偏了。这就是我在本篇随笔开门见山就讲到了的师父领进门又好又不好的所在。师父正直就会对学生负责便会指出以古兰谱为师这条明道上来。一旦师父心术不正,处处封杀,处处设陷,必将使学生堕入歪道中。自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学好跟坏也就学坏了。

631:学习兰花鉴别鉴赏该从何处入手


两极现象的反差如此之大,可谓是南辕北辙。还有一种中间现象,那就是领进门的人本就不是明师,故浑浑噩噩地带着徒弟,也不知道从哪里正确入手,故就出现了无心导致的歪曲现象,这必将使弟子受累。

良师有德,亦有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为师的重要性,这是你方向的引路人,不仅要有才能还要勤快,还要善于指导,并且愿意去教,这是良师。师父只帮助你解决在学习上所遇到的困惑,学到与否那就要靠你自己了。

在兰花的鉴别鉴赏的学习上以古兰谱为师,虽是最好的师承,但还需要你刻苦与勤奋学习,方才有所成就,这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想要学到真本领,系统学习是必然,功夫不到那怎么行?俗话说:功到自然成!

631:学习兰花鉴别鉴赏该从何处入手


PS:新学反映古兰谱如《兰蕙同心录》与《兰蕙小史》是古文行本,难得读懂其意,亦是苦恼。这也确实存在白话文为主的今天所产生的一定制约性,鉴于此,我们可以选择译本《兰华谱》与沈渊如 沈荫椿《兰花》、姚毓璆 诸友仁《兰花》来参照学习。在参照学习中所遇到不能够理解的专业术语时可以向师父请教,希望得到他的指正。这个时候的点拨往往容易加深印象,故正确性特别重要。如若,老师不能满足你求知的渴望那么就要重新择师了。当然,这只是外在的帮助,关键一定是要靠自己用心去悟去钻研。这样所学到的才是真本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师传者久不熟而还,这还是因没有深入脑髓故。2020年04月09日万云坤于国香居

说明:配图是蕙兰传统老八种“大一品”2020年悬枝开品

2020年04月09日万云坤于国香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