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走一线:来了张季军,培育“科技菌”

3月27日一大早,省农科院食用菌所副研究员张季军驱车近300公里,赶到锦州义县的辽宁荟江源菌业有限公司。

到达目的地,张季军就扎进大棚里,做起了技术分析。

“羊肚菌长势不错,看密度,亩产能达到500斤吧。得注意加强光照、多通风,保证空气的相对湿度,让菌盖更长,菌柄变短。”

“大球盖菇用秸秆做培养基,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既能避免蘑菇药害,又能保证产品安全。”

听着张季军的建议,棚主朱峰竖起大拇指说:“都说到了点儿上,专家就是专家!”

朱峰从2004年开始栽培食用菌,其工厂化金针菇产业一度发展到日产5吨。但随着国内工厂化金针菇生产规模迅速增大,产量达到饱和,其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另谋出路,迫在眉睫。

眼睛朝外,朱峰瞄准了市场需求、价格“双高”的羊肚菌、大球盖等珍稀菌种栽培。

珍稀菌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但如何高产高质,朱峰心里没谱。

与此同时,省农科院食用菌所为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正寻找有示范作用的大户。

互相需要,双方合作加快。荟江源公司成为张季军定期技术指导的“热点”。

“一个生产周期怎么也得来十几次吧。”张季军说,眼下正是春季生产最忙阶段,更得提高现场指导频次。

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栽培,需要精细化管理。出菇不易,高产更难;即便有了产量,还需提高品质,才能提高效益。栽培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的“小气候”,制定栽培方案。

春节前,荟江源公司的羊肚菌温室大棚低温出现冻害。眼看着刚出菇的羊肚菌打蔫儿,张季军急忙赶往现场,给出不提棚温,让菌丝休眠,气温回升时再进行出菇管理的指导意见。极端情况,及时止损,目前这棚羊肚菌已正常出菇。

“为发挥日光温室可以相对控温的优势,我们3月初又栽培6亩羊肚菌,预计‘五一’后上市,那时正是南方市场供应‘真空期’,一准能卖个好价钱。”朱峰笑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