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谢彦波的“泯然众人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恒久不变的期待,我们一直期待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是天才,是长大后的人杰与天骄。

可是,神童等于大神吗?

神童长大后,真的比那些后知后觉的人,成就高吗?

伤仲永的例子珠玉在前,我们对于无论是谢彦波,亦或刘碧婷的衰落,还没有心理准备吗?

最后,再诛心一问:神童其实就是我们理解的考神,可从考场大神,到行业领域的大神,真的可以划等号吗?

“神童”谢彦波的“泯然众人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四问之后,我们应该把谢彦波这样的天才例子,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国情下面,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客观的去看待“神童是如何练成的”,谁又是神童背后的推手?为什么神童们却没有取得相应的科学地位呢?

首先,我们要更正一点,衡量科学家成就的,不应该是我们只知道的诺贝尔奖。

在题目中,提到了我们所熟知的诺贝尔奖,可能在我们印象之中,诺贝尔奖就是科学家们顶配的荣耀,无论是莫言、屠呦呦,也都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从领域内的大牛,成为社会层面的明星大神。

只是,科学突破常有,诺贝尔奖一年也就那么几个,在屠呦呦得奖之前,中国有过长达数十年的诺贝尔奖空白,即使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是在国外先进的科研体系下获得的。所以,谢彦波作为神童的代表,成为高考恢复之后,中科大的第一批少年班的天骄,并不一定是被寄予诺贝尔奖厚望的,而是在非常时代下的拔苗助长的典范。

“神童”谢彦波的“泯然众人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谢彦波作为神童的代表,能被选进中科大少年班,是时代的需要,也不乏拔苗助长的功利性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招生。这对于中国四十年的高考,是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前一个,是在十年人才断层后的筛选,后一个,是在筛选还解决不了顶尖人才缺口后的向下兼容。

1977年,蓄水十年的人才库,报名高考500万人,录取23.4万,录取率4.5%。但这些人才,更多的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温饱和户籍问题,对于停滞十年的经济建设来说,依然有些杯水车薪,于是一个酝酿于高层的破格办法呼之欲出:不拘一格,选拔天才,断代培养,这就是中科大少年班成立的原因,也是谢彦波们被推到前台的时代背景。

“神童”谢彦波的“泯然众人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所谓天才与神童,只是起点高、起跑快的早熟,可无论人生还是事业,都是一场马拉松

顶着神童的光环,谢彦波们走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在生活还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已经需要和成年的大学生们一起生活,一起竞争。要说这路子,其实也是对的,在中科大拿到研究生学历之后,就去了美国常青藤大学实验室,可惜与老板关系不好,连博士学位也没有拿到,被打回中科大,如今别说诺贝尔奖,也仅仅是中科大一位教授而已。

“神童”谢彦波的“泯然众人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结束语:神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天骄,可是从天骄到至尊,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还要看平台,看机遇,看造化,当神童的大幕落下之后,就是理性的回归,如今,中科大对于大学生年龄的要求是不能低于16岁,这可能也是一种教训和总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