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学科普:从电视剧《都挺好》看家庭边界的重要性(上)


家庭心理学科普:从电视剧《都挺好》看家庭边界的重要性(上)

今年上半年的电视剧《都挺好》是一部折射了许多现实问题的作品,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其中,“苏母不公”、“苏父续弦和养老”、“成玉冲突”这些虐心的故事情节不仅每天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而且情节常常更扎心,很多网友看后纷纷表示的共鸣和叹息。但心痛之余,仿佛除了抱怨或逃避,我们也再无力做什么……

事实上,尽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其中还是有共通的“道”可循的。

作为一名从业16年的精神科医生兼家庭治疗师,我亲眼目睹了大量比《都挺好》中的苏家更虐心的不幸家庭,我也亲身陪伴和见证了他们当中的很多智者和强者,历经挣扎、抗争和坚持之后,走出泥泞,重拾幸福。因此,我在此希望能够把这些来自病患真实生活的智慧分享给大家。

究竟问题的“道”在何方呢?我们本次以家庭边界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作为重点,从苏母、苏父和苏家子女三个角度,分别举例来解释与说明:家庭边界不清,是《都挺好》中家庭功能失调、家庭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之一。

通过这一系列文章的科普与分析,希望能帮助更多类似的家庭走出困境。


苏母: 与原生家庭边界不清

家庭心理学科普:从电视剧《都挺好》看家庭边界的重要性(上)

我们先看看几乎人人喊打的苏母。很多网友质问她“为何对文玉如此不公?”“自己遭了重男轻女的罪还不够,为何还让闺女再遭一遍?”

可是,回顾苏母的一生,她又何曾公正地对待过自己?不曾也不会公正地对待自己的苏母,又如何能学会公正的对待自己的女儿

因此,苏母看起来是“可恨的”,品起来更是“可悲的”。导致苏母命运的很关键的原因,从家庭心理学角度讲,其实是她从未真正从原生家庭分化和独立。

在苏母的字典里,纵使百般委屈,原生家庭唯一的男性后代——弟弟的需要永远都“应该/必须”凌驾于她自己和她当下家庭的需求之上。在苏母的字典里,女儿身的自己“理应”是不重要的,女儿身的第三个孩子也“理应”是不重要的。

▌所以,即使婚姻不幸,即使已经到了生第三个孩子的年龄,她仍旧能够做到,牺牲自己和家庭,坚定地完成原生家庭帮弟弟调户口争房产的使命;

▌所以,常人和女儿看起来的不公,在她那里是发自内心的“理所当然”,甚至是“应该和必须”;

▌所以,她用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女儿就不足为奇了……

现实中,苏母这样的女性并不少见,甚至我门诊中,还遇到很多70后80后的从未真正完成从原生家庭分化的“苏母”。

其中,一位反复遭受家暴的女性让我印象深刻。当我鼓励她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她含泪但坚定地告诉我:

“感谢您这么关心我。可这就是我的命,我认命。如果我反抗或离婚,太给我父母丢脸了。我自身难保,也管不了孩子了,这也是我的命”……

宁可自己遍体鳞伤,宁可不履行养护孩子的职责,也要维护父母的颜面,这是对原生家庭何等的愚忠但又何等地缺乏边界!

因此,当我们厌恶苏母的“可恨”时,不妨也了解她的“可悲”,藉此反思家庭边界如何影响着我们自己,而我们又可以如何应对...

苏父:入侵子女家庭

家庭心理学科普:从电视剧《都挺好》看家庭边界的重要性(上)

我们再看看人人喊“作”的苏父。苏母离世后,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无法独立的苏父,只能通过入侵子女的当下家庭来养老。

入侵子女小家庭的代价是:借口耳水失衡不带孙女被长子埋怨,试图续弦被子女诟病……小说中的苏父很“作”,子女对他很不满意,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不“作”的父母实际境遇又如何呢?这里分享两个我门诊中的真实故事。

  • 李大叔70岁,老伴去世10余年,经济上全力支持儿子,还帮两个儿子看大了1个孙子和2个孙女。去年与邻居的寡妇比较投缘,因此来往多了一些。被孙女发现后,孙女百般阻挠,两位老人只能不欢而散。半年后,老人忧郁成疾找我就诊...
  • 郭大妈66岁,为帮女儿看外孙,与老伴两地分居6年,好不容易外孙上学准备回老家与老伴安享晚年,女儿又怀上老二了。之前带大外孙郭大妈就经常失眠,这回更严重了,最终来到了我门诊寻求帮助…

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养儿防老对么?

▌老年父母有协助养育第三代的义务么?

▌老年父母可以追求晚年的自由爱情和生活么?

通过剧中“作”到底的苏父、剧外并不“作”的大爷大妈,我们不难看到,老年父母如果家庭边界不清,主动或被动入侵到成年子女的小家庭,无论“作”与“不作”,都会引发系列家庭问题。

因此,

作与不作,并不是导致家庭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家庭边界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

▌老年父母主动或被迫入侵成年子女的当下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下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苏家三个孩子的角度出发,继续探讨家庭边界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