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本期主要讲述东汉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有志者事竟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郑州;“桑榆”,指开封。东隅与桑榆也指早晨与黄昏。

成语的意思是说失去了某个东西,却得到了另外一个东西。也比喻在某一方面失败了,却在另一方面取得了成功。

该成语最初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其原文如下:

"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大将冯异的故事。

刘秀称帝后,打算统一天下,于是他首先将为农民起义军的赤眉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当时刘秀的大将邓禹率军与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在关中大战,邓禹多次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但是,赤眉军却因为没有粮食,面对几十万大军需要粮草供给又没得,于是又不得不带领队伍出关中往东南方走去。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此时刘秀的手下大将冯异早已带领大军在华阴、湖县一线等待赤眉军多时了。

双方在这一带对峙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谁都没有把握能赢对方。

就在这时,邓禹又率领残兵赶了过来与冯异汇合。邓禹仗着自己势大,带着部队又向赤眉军发起了进攻。

结果再次被打得大败。

冯异见状,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即现今河南宜阳西北)结果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赤眉军打了胜战,但是苦于没有粮草支撑,于是不得不再次主动率兵往宜阳方向走去。

结果疲惫的大军在宜阳又遭遇了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刘秀大军,再加上后方赶来的冯异与邓禹大军。赤眉军终于因为外无增援,内无粮草,以疲惫的军队在渑池败给了刘秀部。

赤眉军大败后,刘秀为了表彰冯异的功劳,便写了一份《劳冯异诏》,其中就有说道:

虽然你(冯异)在回溪遭受了挫折,最后却在渑池带获胜。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志者事竟成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志者事竟成。成语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志向,就肯定能够获得成功。

成语多用来形容鼓励人们要勇于拼搏与奋斗,只有在不屈不挠的奋斗中才能获得成功。

该成语最初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其原文如下:

“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志者事竟成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手下大将耿弇的故事。

刘秀称帝后,接着就积极的四处征伐,决心要统一天下。

当时,有一个名叫张步的地方武装,他们势力不是很大,但却是反汉最为厉害的一个,于是刘秀决定派耿弇前去征伐他。

耿弇领着军队来战张步,却遭到了张步等小股势力的激烈反抗,弄得自己队伍都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为了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耿弇就亲自上马带领士兵冲锋在前。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志者事竟成

汉军见首领都这么英勇,于是也都一个个跟着他使劲的冲锋,眼看张步部就要失败了,结果飞来一支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

为了不影响士气,耿弇强忍着剧痛,然后拔出自己的佩剑把箭给砍断,接着继续指挥将士作战。

最后,这一战总算把张步武装给消灭了,耿弇也完成了自己使命。

光武帝为了表彰耿弇,对他说:以前刚起义的时候,你便提出攻打张步,我当时还觉得这个目标太大,现在你却实现了,看来还是要有志向的人就肯定能实现。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志者事竟成

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有志者事竟成点评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有志者事竟成点评。通过对以上故事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凡是要积极乐观一点,现在失败了,说不定明天在另外的某处就成功了。
  2. 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在困难中逆风行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容易成功。
  3. 人只要努力,就肯定能够获得成功。
  4.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只要付出行动就肯定能成功。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志者事竟成

中国历史之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下期为你讲解——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之黄巾起义。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上方进行关注,也可以随时与朋友一起分享。


【 相关阅读(点击即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