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书法影响力


如果你不知道书法艺术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和创作观,直接去谈王羲之用笔多牛多厉害、能写二十多个”之“还不重样等等,这个问题你永远也无法理解透彻。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人书具老。”

——孙过庭《书谱》

加粗的部分很重要。

为了体现它很重要,我又加了下划线。

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在这句话中将学习书法中“分布”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求平正——追险绝——复归平正。

所谓书法中的“分布”,可以理解成厨师做一道菜时,将菜中各个原料、调料进行调配,使他们达到自身最合适的状态,从而当结合在一起时能形成整道菜完美的口味——“分布”就是把一个字看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将这些部分在位置施放上进行合理调配;于奇正、方圆等对比上加以适当安排,从而使这个字在视觉效果上变得悦目。

按孙过庭的说法,在初学书法时,由于不熟练和缺乏形式概念的缘故,会把字写得杂乱无章,此时要努力做到结构平稳对比适中把字写平正,这就是第一阶段。

求得平正后应开始第二阶段:将字的组成部分在上文所说的调配和安排上放开胆量,将形式的运用放至最大,使字变得更丰富、视觉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此即孙过庭所论“追险绝”。

可是……

好不容易从求平正做到了追险绝,竟然还要复归平正。为啥呢?

因为: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人书具老。

看出来了吧,在初学时努力做到的“平正”和最后高级阶段回归的“平正”其实是两个概念。初学时的“平正”和平稳的意思差不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的“平正”意思是一个字包含了万千种变化,却能把变化埋藏在平和的状态下。

好像人在小孩子的时候欲望都很简单、单纯,只想和爸爸妈妈快乐生活、有吃有喝;成人之后欲望变得多样,不断去追求各种目标;到了老年,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追求、跌宕,又回归到欲望单纯、只想和家人快乐生活有吃有喝的状态。但老年时的单纯的状态和小孩子时的单纯不是同一个概念,是经历了超心冶炼后的一种平和。

孙过庭说的“复归平正”的状态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他把这个高级的状态称为“会通”,并且说“会通之际,人书具老”,更体现了书者和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说了这么多,和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要知道,我们常说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是唐代的冯承素的摹本,真迹还在土里埋着呢。我们暂且认为冯摹《兰亭序》是对王羲之《兰亭序》接近百分百的还原。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认为当时的王羲之已经达到了书写的最高境界——会通。

他已经做到让自己的字在充满对比、变化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平和的状态。

以下是有助于理解的图片对比。

我选取了一些《兰亭序》中的字,和王羲之其他比较险绝的作品同样的字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怎样在其他作品中先做到“险绝”,又是怎样在《兰亭》中把“险绝”蕴藏在“平和”之中的。

为便于理解,我把它们细化成结构、形式等等小的分类,其实这些就是上文所说的“分布”。

1. 结构的布局

a.位置的施放

上面《二谢帖》中“青”和“争”错落明显,《兰亭序》中的则不然。

b.奇正的区分

《丧乱帖》中“雖”字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倾斜的右边是正的,以此来达到“险绝”的效果,《兰亭》中则把这种对比压缩到很小很小。

2。 形式的调配

a. 简繁对比

《丧》中左边简化成一竖,同右边连续的几个弯折形成对比;《兰》中则采用了几乎不可察觉的左边比右边复杂一点点的对比方式。

b. 疏密对比

这个不需要多解释了。

c. 轻重对比

《妹至帖》中通过粗细变化造成左边重右边轻的、偏简单的对比,《兰》中将这种对比丰富成左上角最轻、右上角其次、右下角偏重、左下角最重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图片对比就可以稍微看出王羲之是怎样在《兰亭》中把“险绝”蕴藏在“平和”之中的。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就看看王铎临的《兰亭序》,再看看八大山人临的《兰亭序》,应该会有点感觉。

--------------------------------------------------------------------------------------------------------------------------------------------

《兰亭序》之所以备受推崇,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核心因素,还是其本身的艺术水平。而如果想理解其艺术水平到底比米芾、赵孟頫、苏东坡董其昌等书家高在哪里,除了分析其用笔精致、结体讲究以外,更多要从书法的传统审美理念和创作观的角度去分析——在完成这幅作品时,王羲之能将险绝蕴藏在平和之中,达到一种“会通”的状态。这是其他书家始终未能超越他的原因。

总结起来一句话:

好看很难,

既好看又耐看,更难。











戴文岄易学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其原因,一是书法上的建树。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极度自由。孔孟的中庸思想,老庄的自然之道两种哲学思想,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卓有影响。王羲之的书法就是在这两种哲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中庸思想是不偏不倚,所以王羲之的书法笔法被称为内敛,老庄的自然之道是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是自然的笔端流露。他又诸体皆精,在当时就很有社会影响。永和九年的修禊之事 ,若非他的社会名望和书法成就,也不会推他书兰亭集序。所以他的兰产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二是皇帝的推崇。唐太宗李世民对他书法欣赏有加。要求臣子们学习他的书法,甚至传说,李世民去逝,把他的兰亭集手稿带进了坟墓。三是自唐以来,以王羲之等形成的书法审美,已被社会接受,代代相传,其书论也对王羲之书法大加宣染。如孙过庭的书谱,开篇即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的十七帖,是草书基础,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行书基础。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国的书法史上,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一种象征,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影响,还会继续下去。


张泗端


王羲之书法地位在唐代就确立了!

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幅作品也是他执爱之作,被历代书法家所敬仰,作为所有书写者临摹的典型字帖。就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从中体现了他很多的书法风格千变万化,奇测多姿,一个“之”全篇各有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为骨,藏锋露锋含蓄毕露,互相衔接,或大或小,随手而出,蕴藏着作者深厚的笔墨技巧及高深的文化底蕴。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七岁就开始学书法,“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也受到卫夫人的真传书风,使王羲之书法有了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后又学习钟繇、张芝等书法家的字体,让他的书法又融入了新的特点笔势,具有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被推崇及地位的确立是从南朝梁开始了第一次学习高潮,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极度推尊,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唐宋元明清没有哪位书法家不临摹他书法的,这样也可以看出他的书法风格收到后人一致好评。

王羲之的书法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子久了,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论说:“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临摹过,何尝不想深入王羲之的书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对书法界的影响,只看张旭的一句话就知道:“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这句话包括了唐代几乎所有的大书家。张旭后来将这种楷法传给了颜真卿,以楷书四大家与宋四家为首的后起之秀之所以能在王羲之后期有如此大的成就,根本原因都是学王羲之的书道,夸张的说中国自东晋以来的书法只能分为王羲之前期和王羲之后期,他不但将钟繇发明的楷书和张芝的今草发扬起来,其流传的《十七》,《黄庭》,《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永不可超越。

王羲之的字是刚柔兼济,刚强之美和阴柔之美二者是组合得非常好,恰到好处。后世张旭、怀素书法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字比较,他们的字就是完美的,但一旦和王羲之相比,就发现他们刚烈之处太多了,过于激烈,中和之美差了一些。还有用王羲之的高度来看待颜真卿,发现颜真卿的字稍微粗野了点。用王羲之的高度来审视欧阳询,欧阳询稍稍板滞了点,特别在行草书方面,稍微板滞生硬了点。用王羲之的高度来审视赵孟頫,赵孟頫稍微圆熟了点,方笔少了一点,阳刚之气稍稍弱了一点。所以用王羲之的高度审视其他书法家,都似乎感到某种不足,尽管后来的这些大家也都是一领风骚数百年,但面对王羲之,都得面北称臣。

个人愚见不当之处请斧正!

  附:二十多年前临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书法家王晓平


首先是上有所好,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名作,都是在后世的名人推崇下达到宣传之目的。王羲之书圣确立的原因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在于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并亲为传记,将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死后还将兰亭序随葬。

再者兰亭序确有自己的长处,书法于微醺中写出,行云流水,遒美飘逸。特别是之字书法,共有21种不同形态,形态迥异,各有特征。后世都难有如此各具形态的书法大集。,为王羲之书法之巅峰之作。

再有永字八法是后世书法的用笔法则,据传创始人最有可能是王羲之。此亦为王羲之书圣的原因之一。











继续想设计工作室


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在唐代确立。

王羲之在中国书史上做了哪些贡献呢?

一.改革完善楷书.钟繇的楷书,左波右磔,仍存隶意。大家都学钟,王羲之也不例外.到后来王羲之的楷书中融进了蔡笆,邯郸淳,曹喜张昶等人的笔意.楷书只有到了王羲之才真正脱胎换骨,清新入体,是"文字楷书"便成了"书法楷书"。

二, 整理确定草书.汉末到魏晋,草书应用广泛。王羲之在继承张芝草书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草书的新意,丰富了草书的表现艺术,清新流畅,飞跃跳动,内涵丰富,精神绝佳。所以今草和章草在"二王"时期才真正确立。作品主要有《十七帖》,《初月帖》等。

三,丰富开创行书。传说刘德升创造了行书,但没流下来.真正的行书开创者应该是王羲之。他的行书既合乎法度,又不呆板,安详从容,流畅清新,充分体现了晋人书法尚韵的特点。其代表作《兰亭序》,《丧乱帖》等。

四,他的书论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古代多少书法家都是以王羲之书论作为主要教材来学习书法和从事书法创作的。

王羲之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名世。人评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书法在东晋初年就极为显赫,影响巨大,从兰亭作序一事就可窥见一斑。他 是东晋初年,有才能,有思想,有政治眼光,有作为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得意之作《兰亭序》成了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一王羲之一钟繇,转变为"钟繇一王羲之一王献之"。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极度推崇王羲之。他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词。认为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虞,褚,颜,柳。五代杨凝式,宋代苏,黄,米,蔡,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随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

墨子阁书法 寿文


王羲之在唐代确定书圣地位。以后无人可及。



赵富忠笔名破石


老跨斗直白说:

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书法到了唐朝,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

而作为大唐盛世的帝王李世民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所以说,再好的文化艺术,没有人,没有重要人物的推广,也很难传播开来的。

作为帝王的李世民的书法,我觉得也非常棒,代表作是晋祠铭。



老跨斗


说的王羲之的字。我们先讨论讨秦始皇的焚坑儒。车同轨字同体。任封建王朝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统一。

从文化思想上是封建王朝首先着手的事情。在唐朝之前。王献子。张芝 都要比王羲之有名。

而李世民取得了前下。作为封建帝王他也不例外。这也兰亭序为什么没有真迹的原因。与其说来说兰亭序成为最高。不是说帝王术的作用。

一本兰亭序降伏了天下读书人的心,王羲之的地位能不高吗?



半坡居士赵武宁


王羲之的书法被推崇及地位的确立是从南朝梁开始了第一次学习高潮,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极度推尊,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唐宋元明清没有哪位书法家不临摹他书法的,这样也可以看出他的书法风格收到后人一致好评。


余静书画


唐太宗是其中之一…但晋朝士大夫中有一波文化热潮,这与汉朝没落之后的文化复兴有关,加上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在当时朝野已有名望,淝水之战后晋朝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人心思稳,王做了右军后,士族官贵清明大兴文化产业,一时洛阳纸贵,可知文化复兴其势之盛,书法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必然大有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