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四個迴歸”,推進新時代大學教育改革發展

陳冬林 蔡慧中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教育部提出,高校教育要“迴歸常識、迴歸本分、迴歸初心、迴歸夢想”。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大學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區”,大學教育要圍繞“四個迴歸”的期待,推進新時代大學教育改革發展,以世界眼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以全新視野加強當代大學人才培養。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

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新時代的大學教育,要按照習總書記關於青年要“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要求,使學生堅定理想,追求真理,傳遞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時代的大學教育改革,應當迴歸大學教育的初心,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精神豐富,培養大學生成為民族脊樑、國家棟梁,有志於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擁有出彩的人生。應當按照未來社會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挑戰精神,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知識整合和應用、卓越的創新、解決問題、變革管理以及跨文化領導能力。

二、營造潛心教書育人的制度環境

一是要理順大學的內外部治理結構,推進大學“放管服”改革,優化大學管理方式,提升大學治理水平,為大學育人機制的改革與完善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要回歸教育新常態,摒棄浮躁與功利,迴歸教育規律,迴歸“敬、靜、淨”的大學品質,確保一切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成才。三是要完善教學科研評價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在激勵機制導向上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把高校教師從繁雜的填表、申報、報銷和考評事務中解放出來,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之樂。

三、深入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變革

悄然而至的信息社會和大數據時代,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競爭,更是創造力、想象力、獨立思考力和實際動手力的競爭,是信念、視野、智慧、責任、領導力和擔當力的競爭。在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大潮中,大學有必要突破傳統教育的邊界,從新的視域深入思考如何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創新實踐“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強化通識教育、創新教育和實踐教育,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踐性,引進和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教材,努力培養具有堅定信念、健全人格、寬厚基礎、創新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有靈魂有信仰的卓越人才。

四、廣泛開展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質量是大學教育的生命線。教育部長陳寶生指出:“我們要改革傳統的教與學形態,廣泛開展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教學,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混合式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新時代高教40條”要求,大學要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強學習過程管理。我們的大學,要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實現“課堂革命”,全力打造“金課”,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辨、去實踐,注重學生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五、推進大學教育整體轉型

今天的高度全球化和深度智能化,已經改變了傳統的人類發展模式。我們必須謀劃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必須系統推進大學教育的轉型。第一,涵養根據學校特色和優勢採取特定發展戰略的戰略定力和發展定力;第二,樹立具有涵括大學教育學術自信和育人自信的發展自信;第三,堅守民族文化和大學文化的根,傳承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學校文化且不斷創新;第四,既著眼國家民族發展的宏觀層面,又要更加關注民生民意,在兩者的辯證統一中找到轉型發展的突破口;第五,向國際一流大學看齊,借鑑吸收一切有益經驗,努力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學。

(作者分別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發展規劃與政策法規處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