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要說宋代寫詞最好的,應有兩位。一是大學士蘇軾;另一位,便是與他相隔百年的辛棄疾。秦觀、晏殊等人畢竟是小家子氣,完全代表了宋詞婉約閨怨的一派。蘇軾是大家,又是千百年不世出的天才,所以才極具慧眼,另闢蹊徑,開創了豪放一派。而在此之後,能與他相提並論甚至超過他的,就只有辛棄疾了。

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碰上這句“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時,我們立刻就知道辛棄疾是什麼樣的人了。就連八十多歲的陸游看了這樣的詞作,都吟誦不止,感嘆相識恨晚!那麼,寫出這般媲美《滿江紅》的作者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我的回答是,他是一個嫉惡如仇、豪氣千里的戰士,同時才成為了一名千古不朽的詞人!因此,他的詞才更具熱血,更顯風情,更令人淚流!

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念奴嬌》

卻說辛棄疾在廣德軍待了四年,終於,朝廷下達了旨意。不過這旨意不是讓他北伐,而是調到建康府擔任通判。幼安這時已經二十九歲,胸中報復一日不能實現便夜不能寐,食不能安。但他此刻仍心懷希冀,所以遵循趙昚的旨意來到建康。

建康留守史致道舉行宴飲,辛棄疾帶著侍女卿卿按時赴會,大家一起登上了賞心亭。酒過三巡,眾人開始鋪墨作詞。卿卿飽蘸筆墨,辛棄疾一聲長嘆,便寫下了這首詞。眾人吟完,心情皆抑鬱沉重。對比他們個人的歌舞之詞,自覺與辛棄疾的人生越來越遠!

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倦容不知身遠近,佳人已卜歸消息。便歸來,只是賦行雲,襄王客。

些個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憶。但楚天特地,暮雲凝碧。過眼不如人意事,

十常八九今頭白。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溼。

——《滿江紅》

這首詞與岳飛的代表作一樣,都是以“滿江紅”為詞派而作。只不過不同的是,岳飛的詞是表決心,而辛棄疾則是抒發無奈。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天,因為剿滅茶匪有功的辛棄疾被調任京西轉運判官,算是升職了。告別宴上,眾人寫了不少祝賀詞,而他本人卻寫下了這一首情緒頗為不滿的詞。

縱觀老辛的一生,其實都在做兩件事。一件是“剿匪”,實為鎮壓地方農民起義。另一件就是賑災。無論是滁州、湖南,還是江西、福建,每逢經濟困難或者巨大災情,基本上都離不開他。所以他這個武將,卻實實在在變成了為地方百姓謀福利的青天大老爺。這樣做個清官好不好呢?好是好,但是與他的人生夢想卻越來越遠……

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靈皇醮罷。福祿都來也。試引鵷雛花樹下。斷了驚驚怕怕。

從今日日聰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鐵柱,無災無難公卿。

——《清平樂》

這是一首寫給兒子的,是他最小的兒子鐵柱,去世時年方九歲。其聰慧伶俐、精靈機敏,最像老辛。而他的形象,已在“溪頭臥剝蓮蓬”中有了說明。年紀越長,辛棄疾對這個孩子越喜愛,希望他能繼承自己的衣缽。誰知天降橫禍,事與願違,命運再次向他來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和淚寫詞,其痛不下於多年後抱恨長辭。

而就是巨大的精神創傷,讓他開始在建功與歸隱之間徘徊。可惜他這輩子註定不是陶淵明,也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清官名吏。他是一個軍人,一個戰士,是響噹噹的“飛虎軍”領袖。所以他過不了閒逸的生活,也註定不甘放棄。

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

這首詞是寫給好友陳亮的。陳亮和辛棄疾一樣,都是偉大的愛國志士,加上朱熹,號稱“三巨頭”。他們之間既是知己又是兄弟,所以情義可想而知。可是這首詞,卻是老辛寫給好友的最後一首詞。因為他已下定決心為夢想而戰,而作為富家女婿的陳亮,這時也準備考取功名了。

不久,陳亮被朝中黨人誣陷而惹上官司,辛棄疾四處奔波求助。這時,皇帝的旨意再次下達,認命他為江西提刑。可以說,因為陳亮一案,朝廷再次記起了辛棄疾這個名字。而他的差事,又是賑災安撫。

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楊炯道: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李賀又道: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有多少人詩人詞人渴望戎馬沙場,建功立業,可是終其一生也只不過是個文臣。可是辛稼軒不同,他是一個真正為家國而流血的人,他是一個戰士,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臣。所以,即便終其一生理想未能實現,驀然回首,他依然在那、燈火闌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