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世人對上海財大的喜愛有多深?


正所謂“復旦負一生,交大基三代。你若報財大,必成高富帥。”作為高富帥的代名詞,上海財大還有著“清北復交人落榜生集中營,上海中產家庭小孩集中營”的美譽。


上海財大,更是四大心中的“白月光”,四大從業者畢業院校排名第一的學校就是上海財經大學。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而在薪資方面,上財畢業生也絲毫不落後。儘管在全國高校排名中,上財的排名並不是特別靠前,但學生畢業薪酬卻在排名中有著不錯的成績,甚至在2017年大學薪酬排行榜中,僅僅低於清華,位列第二名。


有人說五角場是上海的蛋,自由高貴的靈魂進去,人為財死的軀殼出來。總有人摒棄上財人的勢利,別人還在沉迷學術無法自拔,他們大二就開始改簡歷找實習,沒有情懷。


殊不知,上財人的求職故事,就是一場戰爭。


1


上財人的求職是一場戰爭


上財所在的五角場,本身就是戰爭,所在的上海,更加是戰爭。其實這是一場已經打響的戰爭,上財不爭,也必須要爭,因為不爭就是失敗。所以上財人很早就知道要早實習。


相較於鄰居復旦和同濟,上財顯得極其低調。上財的同學自認為比較“實際”,褒義的方向是務實,貶義的方向是功利。財大人的現實主義風格到底體現在哪?有個06屆學長表示,財大BBS還在的時候,最熱門的板塊永遠是求職招聘板,大好的學生生涯光景,不去耍那些有意思的事情,超過一半的學生從進大學門檻就想好今後畢業首選四大,其次銀行。


找工作的忙實習,考研的忙學習,出國的忙背單詞,這是男寢的景象,與我印象中的足不出寢、緊盯屏幕大相徑庭。這就是上財,你的peer pressure會讓你玩都玩的不安心。


其他學院我不太清楚,但是在工商,你能夠想象學生會從大一開始居然就有隻有在大型企業才會有的員工培訓麼?從ice break,到各種辦事能力、團隊能力建設,一應俱全,而這些,從10年前,就有了!


這些付出的回報就是我們開頭看到的上財畢業生平均薪酬從未跌出前三,以及相當高的就業率。根據上海財經大學2016年度就業質量報告,2016屆畢業生共3643人,男女生比例為1:1.45。畢業生總體升學比例23.23%,其中,本科生升學比例逐年提升,從2012年的28.53%增加到2016年的39.9%。同時,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財大2016屆畢業生就業率96.07%,簽約率90.12%。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這個數字的背後,是一進大學就找準目標的速度。


2

實習經歷豐富的上財人


1

上財人=職業培訓所


就個人來學風體驗一般,真正的研究性的風氣不是很濃厚,急功近利的氛圍在整個學校蔓延。圖書館學習的人是比較多,大部分的還是考證的、出國的、考研的。真正研究學術的同學少之又少。曾經有聽到過對上財的評價是“職業培訓所”我不知道是不是一所高等學府的悲哀。


大二開始實習就蔚然成風,翹課實習是非常常見的。我上過的很多課包括自己班的專業課都是到課的人寥寥,認真聽的人真的所剩無幾了。而這種濃重的功利環境還反映在財大考證成風,財經講座遍佈,以及新興求職結社的抬頭。不過我覺得這是好事兒,雖然我的青春沒有詩歌沒有激烈的愛情,但是財大教會了我立身之本,起碼會計是門手藝啊。


2

對時間和效率的尊重


上財人早已習慣自己15分鐘就可以從頭走到尾的校園。在國定路與武川路的首尾都是上財人走過的足跡,他們在上海寸土寸金的五角場商圈附近,窩進一個不足千畝的空間。可是後來有學長說,財大這麼小,倒是體現了財大人對時間和效率的尊重,恍惚中覺得是有這麼點意思。就像老師常常在課上叨唸的,貨幣的時間價值。


3

到了大三,全民實習


“就業”接過了“高考”手裡的大棒,在四年裡不斷敲打著大家。還記得2010年大一那個看世界盃的夏天,當我們還守在筆記本前看球時,室友已經默默地準備著實習了。大二的暑假,大街網興起,周圍很多人因為社團的結束而開始在求職網上投出了一堆現在看起來很可笑的簡歷。我還記得那時第一次面試時緊張到爆的場面。


到了大三,更是變成了全民實習的階段,連帶如何選課排課也成了一門學問,如何應對一週三天甚至四天的實習,可是愁壞了多少人。那時某君甚為機智,開價代點名,50一堂,一時為大家熱議。萬科、歐萊雅、聯合利華、羅蘭貝格、貝恩、四大等等,big name成了校園牛人們爭相拼搶的玩意兒,吹牛時不飈幾個大公司的名字,嘿,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大三的。至於大四狗們,大多因為前路已定,都在享受昇天前最後的美好時光,就不提了。


4

儘快和社會及工作接軌


如果你是一個想潛心學術做研究的人,上財一定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想盡快和社會和工作接軌的人,那麼上財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這裡,大家都很拼很務實,在各種事務所、券商基金公司、世界五百強的實習的機會多如牛毛,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早早的開始了實習工作的生活。


3

上財人的人脈圈


商場需要認可,不是認識更多的人,財大人深諳這個道理。這是一個商科生必修的道理:

Business is not about how many people you know but how many people know you.


真正的人脈不是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可你,這個道理上財人一進校門就知道了。比起盲目的“拓展人脈”、處心積慮經營一些吹彈可破甚至虛無縹緲的“人脈”,倒不如自己成為牛人中的一份子或者起碼與牛人所處的水平更接近來得更實惠。“別人肯花時間跟你聊甚至保持長久的聯繫,肯定是因為你能給他們帶來profit或者潛在profit。”


在這一點上,財大的學長學姐們簡直是業界好前輩典範。財大同學的實習機會很多,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在業界也形成了有一定歷史的“財大幫”,此乃上海灘一霸。對於實習的人來說,財大實習很猛,並且靠著代際之間的積累效應,學長帶學妹,學姐帶學弟,於是財大實習一直很熱。很多大二下就開始了。到了大四的時候,基本什麼樣的實習都有了。


“記得投了好多簡歷,面試官百分之九十都是財大校友。不管之前認不認識,學長學姐們都會盡力教好多東西。很感動。”“上財人的圈子”從下面這些業界高校名單中上財人的身影就可見一斑。以下為各大高校基金經理人數及管理基金規模(單位:億元)詳情: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以下為私募人士在2位以上的高校名單: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以下為新財富分析師人數在2人及以上的高校名單: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以下為金融行業精英總人數在10人及以上的高校名單: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都說學校是座象牙塔,而財大應該是介於社會與象牙塔之間的。我認為財大的同學會比其他學校同學較早的成熟,一方面是財大各種社團以及商業比賽,讓同學們用在人際交往的時間較多,另一方面財大同學大二大三就步入職場實習,提早學會與社會打交道。


學校建立在上海是全體財大同學的幸運,好的地域位置是商科學習成功的一半。所以,XX學校如果不是在XX結果就怎麼樣,這種論調不適用於商科專業。因為在上海,視野開闊,見識廣泛,又是國際大都市,同學們在這座城市能學到的東西真的有很多很多。這種見識蔓延到待人接物上,隨之而來的是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4

一枝獨秀的上財


去年上半年,中國科教網及艾瑞深校友會都曾發佈《2019國內財經院校排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份表單排名前10的院校幾乎完全不一致,但唯獨只有上海財經大學一直穩居第二。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國內財經院校中,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因屬於211且在中國財經業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經常被人稱為“四財一貿”。其中上財不僅在薪酬水平上領先其他高校,在師資力量上也是毫不遜色。

據悉,上財長江學者數量居“四財一貿”首位。


上財人和上海高校的戰爭


5

大學, 賦予你無限可能


走到哪裡,我最感激的,都是那個地方讓我結識的人。給你很多種可能的,其實是大學。沒有,不能稱之為大學。財大就能給你很多種可能。不強迫不壓制,想幹嘛隨君,只要你能幹得出來。


大學就像一面鏡子,你自身在什麼層次,就看到什麼樣的大學。你學術強,就能看到上財的國際學術水平;你深造強,就看到許多人在海內外繼續深造;你考證強,就看到考證成風(碩士/博士學位是含金量最高的證書);你有文化底蘊,就能看到上財的人文傳承;你有文藝細胞,就能看到身邊同學的多才多藝······


上財有很多面,關鍵是你的廣度、深度、高度,決定了你能看到哪一面。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感激自己的母校,感激那些曾記激勵你的考證達人和學霸妹子,感激那些曾經幫助你成長的學長學姐,也許這就是大學之於我們最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