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史上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深受《紅樓夢》啟發,作者卻是盲人

引語:

短篇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與它的作者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一樣,淵博、神秘,洋溢著無限的想象與可能。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一生中從未到過中國,卻以第一人稱書寫了一位中國人的逃亡歷程;失明像是籠罩在博爾赫斯家族的詛咒,而他卻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館長,憑藉非凡的記憶力和想象力,用口述的方式持續寫作。

它是史上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深受《紅樓夢》啟發,作者卻是盲人

博爾赫斯與妻子瑪利亞·兒玉

“我信其有才為我所有,而非無中生有。”博爾赫斯秉承著這一信條,如造物主般創建起魔幻紛繁的小說世界,被譽為“作家們的作家”。不足萬言的《小徑分叉的花園》敘事流暢,引人入勝,猶如一首哲理長詩,引領讀者在博爾赫斯筆下的層層迷宮中探索徜徉,從微觀走向宇宙,從選擇走向無窮,最終得以觸及不朽的精神世界。

寫作的迷宮:採用寫實風格,講述詭譎的故事內核

在西方文學界地位極高的博爾赫斯,其短篇小說無不充滿著虛幻的色彩。這與他中學時期就讀過中國道家學說的代表作《莊子》不無關係。即使晚年失明後,博爾赫斯也曾讓身為妻子兼秘書的瑪麗亞·兒玉將《莊子》中曾經標記的段落讀給他聽。《莊子》中虛幻的神話故事與宏大的宇宙觀也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留下了濃重的痕跡。

短篇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以二戰時期中國間諜餘準逃避追殺的經歷為底色,採用極其寫實的手法,極力營造出真實緊張的氛圍。小說中博爾赫斯著重展現出餘準在危難中惶恐不已,卻依然決定用一種冒險的方式將敵軍即將轟炸的城市名稱通報出去的矛盾的心理狀態。

得到同伴被捕的消息後,餘準首先表現出畏死的本能反應,“這一天既無預感又無朕兆,成了我大劫難逃的死日,簡直難以置信。”隨後他懷著想要證明一個黃種人能拯救一支軍隊的信念,踏上了逃亡和尋找傳遞情報的人的旅程。

《小徑分叉的花園》在作者嚴謹冷靜的講述下,有著詭譎離奇的故事內核。餘準在夜色中找到了艾伯特博士的家,在這裡他意外的參觀到了曾祖父彭冣所構建的小徑分叉的花園,平靜地聆聽了一場關於時間的寓言,彷彿一場穿越時空的夢境,短暫忘卻了恐懼與不安。直到小說結尾處,餘准以將艾伯特槍殺的方式傳遞出重要的情報,故事彷彿才又回到了現實中。

面對《小徑分叉的花園》,我們很難界定它究竟是一本什麼題材的小說。初看時,它像是一本反追捕的偵探小說,讀到一半,曾祖父和他那本神秘的《小徑分叉的花園》悉數登場,艾伯特圍繞時間和迷宮的解讀,為小說增添了厚重的哲理色彩。最後,當城市被轟炸的新聞與艾伯特被暗殺身死的消息一同出現在報紙上時,我們同時看到了這個故事可能出現的兩種結局:要麼消息成功傳出,戰事延後;要麼冒險計劃失敗,城市被轟炸。

科幻小說慣用的平行時空技法,彷彿最能解釋博爾赫斯在尾聲埋下的伏筆。

時間的迷宮:遍歷無限可能,才頓悟唯有未知永恆

《博爾赫斯談藝錄》中曾有一個章節記錄下博爾赫斯對《紅樓夢》的看法:“我們好像在一幢具有許多院子的房子裡迷了路。”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餘準的曾祖父彭冣放棄高官美眷,一心想寫一部比《紅樓夢》人物更多的小說,建造一個誰都走不出來的迷宮。

13年間,餘準的曾祖用文字建造了一座時間的無形迷宮,那些險些被燒掉的“雜亂無章的手稿”,恰恰是他所遍歷的,時間的無數可能。

在彭冣的錯綜複雜的小說中,主人公卻選擇了所有的可能性。這一來,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後世,許多不同的時間,衍生不已,枝葉紛披。

然而,曾祖用一生時間追尋無限寫就的書,卻以一種不確定的姿態作以總結。

我熱切然而不甚了了地看著我一個先輩用蠅頭小楷寫的字:我將小徑分岔的花園留諸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

即使偏愛玄學與神秘主義,在餘準的曾祖看來,無限與不朽並不存在,偉大如《紅樓夢》的作品也只能留在“若干後世”中間。“若干後世”是時間分岔後留下的懸念,當曾總窮盡時間所帶來的無限可能,他回首頓悟,這世間唯一永恆存在的便是那份不確定性,連時間本身都是不確定的:它活在每個人有限的生命中,又可以在生命間延展流傳。

它是史上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深受《紅樓夢》啟發,作者卻是盲人

博爾赫斯

象徵的迷宮:面向真實人生,迴歸關於不朽的追問

就像博爾赫斯在小說中借艾伯特之口說出的話,謎面唯一不準用的字是謎底。曾祖父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設置的謎底是“時間”,那麼更進一步講,作為故事的講述者和出題人,博爾赫斯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想要表達的謎底又是什麼呢?

時間有無數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複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小徑分叉的花園,是一座由時間鑄成的迷宮,它包含著所有的可能性,其中卻似乎沒有一種是必選項。博爾赫斯用文字引導人們走向一個崇高的夢境:如果時間賦予世界無限的可能,人是否應該去追求確定的不朽?人類能否憑藉自己的力量觸及不朽?

因為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

在小說最後,餘準槍殺艾伯特博士,突然的轉折像是把人從夢境拉回現實,人們不得不面對真實的人生,承擔不可避免的後果。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彼時唯一的選擇構成的,似乎唯有無畏的投入當下,才能完成與生俱來的使命,實現未來發生的可能。

我還記得最後的語句,像神秘的戒律一樣在每種寫法中加以重複:英雄們就這樣戰鬥,可敬的心胸無畏無懼,手中的銅劍凌厲無比,只求殺死對手或者沙場捐軀。

站在時間的座標軸上,也許我們窮盡一生也無法看清自己的處境。就像餘準達成計劃後所懷有的無限的悔恨,即使執著於彭冣,最後也只能留給後世帶著疑問的回答。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艾伯特是唯一一個不再糾結於時間本身,卻在冥冥之中拯救了一座城市,對人類世界進程產生實際影響,成為那個被寫入史冊達成不朽的人,因為他選擇接受所有的可能,才有相信的勇氣和坦然的心境。

它是史上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深受《紅樓夢》啟發,作者卻是盲人

作家博爾赫斯

結語:

讀過《小徑分叉的花園》,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浩如雲海的短篇小說,也許會有一種“降維打擊”的快感。放眼整個文壇,也很少有作家願意向讀者拋出如此複雜而深邃的課題——關於這個課題,博爾赫斯早已思忖良久,心中懷有答案。

正如博爾赫斯所說,在一個人寫作時,他同樣也是讀者。毫無疑問,人們在閱讀《小徑分叉的花園》時,也可以成為小說和時間的主人,在那微觀卻抽象,錯綜複雜且生生不息的迷宮中,思考時間維度的原始命題,關照著自身對永恆和不朽的理解。

它是史上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深受《紅樓夢》啟發,作者卻是盲人

晚年博爾赫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