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大饑荒,縣長跪求別徵收百姓糧食,國軍軍官卻在私分穀物換錢

自古災區人民不納糧。1942年,駐紮在河南省的中國軍隊有第一戰區司令部蔣鼎文、湯恩伯的駐軍約有70萬人。此外,這裡還駐紮著孫蔚如、何柱國、高樹勳、孫桐首、李佳鈕6個集團軍及其他部隊的駐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與糧食的關係異常緊密,歷史上多次戰爭的成敗不在於軍隊的實力,而在於糧草供應是否充足。在抗戰進入第五年的困難時期,中國軍隊眾多人馬駐紮河南,對河南人民造成的供糧負擔極其巨大。由於當時鐵路被戰爭破壞的比較嚴重,糧草供應、兵員補給、招募差役都要從河南就地取材。

​1942年大饑荒,縣長跪求別徵收百姓糧食,國軍軍官卻在私分穀物換錢

在中原大災荒爆發前,河南連續5年半在全國各省中徵購徵實徵兵均為第一。但由於河南省是產糧大省,抗戰前幾年還算風調雨順,農民靠著辛勤的勞作尚能勉強維持活命。但是到了1942年,由於天氣突然惡化,“二麥”(指小麥、大麥)只有兩三分收成。持續的乾旱導致紅薯、高梁、蕎麥等秋糧完全絕收。


通常情況下,河南農民捨不得吃小麥,他們拿麥子交軍糧,而自己靠吃秋糧活命。但1942年不僅麥子收成甚少,連老百姓賴以活命的秋糧也絕收了。這樣,一場特大的災荒就在河南全境不可避免地爆發了。與此同時,中央規定配給的軍糧數額卻扮毫未減,河南省政府和糧政局仍然強行逼迫災民交糧。

​1942年大饑荒,縣長跪求別徵收百姓糧食,國軍軍官卻在私分穀物換錢

1942年,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糧政局長盧鬱文分別負責河南省政、軍、糧政的責任。由十河南省地處抗口戰爭最前線,曾連續5年在全國各省中位列徵實、徵購、徵兵第一,屢受嘉獎。但當二麥出穗開花時遭遇天氣突變。受災範圍以黃泛區許呂、扶溝為中心,波及周圍數十縣。到了秋季,久旱不雨導致收成不佳,外加蝗災的襲擊。時任河南省糧政主管的十鎮洲認為造成災荒的一大原因是“當災情嚴重人民在死亡線掙扎之際,正軍方向省方索糧火急之時,人民舊存餘糧,悉數繳充軍糧猶不足,死亡慘重,此為一大原因。”

​1942年大饑荒,縣長跪求別徵收百姓糧食,國軍軍官卻在私分穀物換錢

《前鋒報》發表的《救災與督徵》一文認為:“現在各縣不問災荒,只要徵糧,民以傾囊以應徵,軍尤兩餐不能飽,而災愈重民愈困。我們看看災民之苦,真不能再徵一粒,可是

我們知道事實上需要之切,又不能少徵一粒。衷心槍痛,真無法言宣。”


在榮陽縣的官紳大會上,縣長左宗鐮因無法完成徵糧任務而痛哭流涕。鄭縣縣長魯彥談到李姓一家把僅有的麥子繳納軍糧後,全家投河自殺時大聲痛哭,跪地叩頭,以求免除軍糧。但也有些縣長為了要躬行賞,硬著頭皮也要農民繳納軍糧。時任許呂縣長的王恆武向省裡預報農收為八成,但由於遭遇旱災、蝗災的侵襲,許呂及附近各縣的麥子收成僅有隻有一成多。富農在歉收的時節還能勉強餬口,窮人則只能餓肚子。但王恆武為保住官爵,不敢向省裡上報實情,只能按照預報的八成數字向農民催繳糧食,繳不夠數量的人家就指派地方坐催。

​1942年大饑荒,縣長跪求別徵收百姓糧食,國軍軍官卻在私分穀物換錢

坐催就是團勇住在欠繳農戶家裡,吃著農戶家,用著農戶家。農民不得不變賣耕具、牛馬、衣服等一切家產,打發催糧人離開。


據時任河南省政府民政廳長楊一峰迴憶,當時駐洛陽的是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他為了軍糧曾將當時的河南財政廳長和糧政局長扣押起來。楊一峰問蔣鼎文何必如此?蔣鼎文說“我只是管軍事,徵糧是河南省政府的事。明知河南缺糧,省主席卻報告河南的收穫還好,使我不能向他處求糧,為了軍糧,現在他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辭職,一是拿出糧食。”

​1942年大饑荒,縣長跪求別徵收百姓糧食,國軍軍官卻在私分穀物換錢

徵收穀物的河南當地官員與軍官把抽稅看成他們薪水的補貼。每個月在稅款分配後,軍官們就將多餘的穀物分了,送到市場上出售,得款後中飽私囊。這種不法抽得的穀物,實際上成為穀物到達市場的唯一來源,而控制穀物的囤積居奇者,把價格抬得天一樣高。“甚至用美國錢工作的美國救濟當局,也被迫請求軍官們,購買他們私自囤積的而糧食,再分配給農民,那些糧食原就是從那些農民之中勒索來的。出賣穀物的軍官們,決不為了人道而稍作讓步。按照當時的匯價以及河南災荒中的價格,能在美國購買六十鬥麥子的救濟款項,在中國只能買一斗。”


【1】(美)自修德、賈安娜著,瑞納譯:《中國的驚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