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今年84歲的農村老太太徐文蘭,家住柘城縣老王集鄉王虎雷村,她本是山東人,嫁到柘城已經60多年了,如今她和老伴兒兒孫滿堂,得享天倫。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18歲那年,徐文蘭嫁給了柘城籍軍人王俊起,戰爭結束後隨丈夫回到了河南老家。王俊起是一位功勳卓著的老兵,今年已經98歲了,他從軍20年,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還參加過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如今98歲高齡的王俊起已經喪失了自理能力,他的背駝了,耳朵聾了,記性越來越差,每天大部分時間都酣睡不起,偶爾行走也只能靠輪椅。徐文蘭每天的生活就是悉心照料丈夫的飲食起居。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徐文蘭說,自己的丈夫年輕時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她清楚的記得,那是1954年,當時她只有18歲。四月,志願軍從戰場回國了,徐文蘭家所在的即墨縣七級鎮小莊村,家家都騰出一間房,讓這些剛從戰場上歸來的“最可愛的人”暫住。

這些小夥子一個個英俊挺拔,充滿朝氣,且樣樣精通:能打仗,有文化,會種地,甚至還會自己縫補衣裳。工作訓練之餘,戰士們會幫助老鄉幹些農活,尤其是農忙時,伴隨著陣陣歌聲,整個村子裡,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圖右王俊起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時年十八歲的徐文蘭,是村裡公認的一枝花,莊稼活、手工活也樣樣精通。她當時正在村裡的“識字班”上學。“識字班”以掃除文盲為主,同時傳播新思想、倡導婦女打破傳統封建思想枷鎖、追求自由、積極學習文化知識。在這裡,徐文蘭第一次知道了“婚姻自主”這些新名詞。

王俊起幼時喪父,跟著母親討飯為生。生活的艱難,逼迫他早早地成熟、懂事,也造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由於表現突出,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代理連長,但多年來只顧著革命事業卻把自己的婚事耽擱了,到了32歲還沒成家。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秋收後的一天,指導員王鳳春和識字班老師李廷信走進了徐文蘭家,他們是來為王俊起提親的。但婚事遭到徐文蘭全家的堅決反對,理由很簡單:年齡差距大,王俊起身體又負過傷,不是本地人也沒有一個穩定的家。雖然敬重英雄,但徐文蘭的老父親還是一口拒絕了。

得知王俊起婚事遭拒,戰友們紛紛為他抱屈。在他們看來,王俊起這個代理連長不僅英俊儒雅,沉穩踏實,還對戰士們體貼入微,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大哥,也只有他,才配得上村裡最美的姑娘。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為表抗議,從此這些小夥子們遠遠的躲著徐文蘭一家人,農忙季節,徐文蘭家需要幫忙時,能準時出現的只有王俊起。儘管有了獨處的機會,但不愛說話的王俊起卻始終和徐文蘭保持一定距離,只顧埋頭幹活。

命運的紅線在不經意間將倆個人聯繫在了一起。漸漸地,姑娘的一顆芳心牢牢地系在了這個敦厚淳樸的軍人身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大膽的表白,有的只是兩心相悅的歡喜。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漸漸地,徐文蘭的家人也開始接受了王俊起。1956年初,王俊起被選調到濟南步兵學校接受培訓。在此期間,經過組織政審,批准他們結為夫妻。得知這一消息,徐文蘭懷著興奮的心情從即墨趕到歷城。

在這裡,他們舉辦了婚禮。婚禮設在學校的禮堂中,簡單樸素卻不失熱鬧。戰友們圍坐一起,一場簡單的聚餐,從此,他們的命運緊緊繫在了一起。沒有新房、沒有嫁妝,甚至沒有屬於他們的一張大床。一副舊鋪蓋和一隻新枕頭,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產。他們擁有的,是戰友們的祝福,和對新生活的希望。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婚後不久,王俊起接到通知,戰事平息,為支援國家建設組織決定復原一批老兵。他有兩種選擇,一是去天津一家工廠工作,一是退伍返鄉。王俊起始終牽掛著家中多年未見的老母親,在和妻子商量後,他們決定放棄到大城市發展的機會一起回河南老家。

就這樣,他們背上簡單的行囊,告別戰友,回到了王虎雷村。夫妻二人從此開始了一邊務農一邊照顧老母親的生活。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三間茅草房,老母親住在中間一間,弟弟和弟媳住西邊,王俊起夫妻住東邊。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徐文蘭沒有畏縮,她決定憑自己的雙手,改變這個家庭的窘況。

兩三年後,夫妻倆終於存下了一點積蓄。王俊起決定為妻子蓋一棟屬於他們自己的房子。為了儘快把房子蓋好,他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忙活。終於房子蓋好了,王俊起也倒下了。因為過度勞累,戰場上負傷的脊椎再次受創,王俊起癱倒在床,一躺就是三個月。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三個月裡,徐文蘭四處求醫問藥,不分晝夜、悉心照料著王俊起。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王俊起麻木的下肢慢慢地有了知覺......然而,逐漸康復的他也落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加上多年的舊傷復發,他的身體變得很差,從此徐文蘭再也不允許丈夫幹任何重活,自己幾乎攬下了所有的家務和農活。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1963年豫東水災,莊稼損失慘重,家家戶戶的口糧都不夠吃,只能拿紅薯秧摻榆樹皮做成的窩頭充飢。徐文蘭無奈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去山東即墨孃家尋求接濟。

多年不見,徐文蘭的父母挽留他們母子多住了一段時間,這一住不當緊,村裡開始傳言徐文蘭拋棄王俊起改嫁了,畢竟王俊起家實在是太窮了。而就在這時,徐文蘭帶著孩子回來了,對她來說,有孩子和丈夫的地方,才是她的家。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日子再難也難不倒徐文蘭,勤勞能幹的她總是能把家中打理的井井有條,她不僅能幹各種農活,還擅長紡棉織布,做衣服和鞋帽。丈夫和幾個孩子的衣物和鞋子都是她一針一線親手縫製的,她在自家小院裡種下樹苗、蔬果,餵養了雞鴨,置辦了各種農具,她總是打起十分精神幹活兒,他們一家人生活雖然清貧些,但不至於挨餓受凍。

多年來,王俊起、徐文蘭夫婦二人從沒有向國家伸過手,沒有要過特殊照顧。徐文蘭說:“過去家家都窮,國家也窮,我們不想再給政府添麻煩,國家已經很照顧我們了,現在他(王俊起)一個月有1000多元的津貼,我們很滿意。”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徐文蘭說起了4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時候王俊起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跑去商丘賣蘿蔔乾,到了晚上為了省錢沒有住賓館在大馬路上睡了一夜,第二天發現兜裡200塊錢丟了,那個年代,200元可是一筆“鉅款”,心灰意冷的王俊起回到家中準備等待她的指責,但她不僅沒有責怪丈夫,反而表現的很不在意。徐文蘭說,自己節儉慣了,自然是心疼丟了錢,但是想到丈夫心裡已經很難過了,所以就什麼都不說了。

六十六年來,夫妻倆沒有吵過一句嘴,沒有紅過一次臉。徐文蘭說,夫妻之間就是要互相理解,多替對方想一想。

這些年裡,徐文蘭和王俊起送走了老母親,操持孩子成家立業,完成了他們人生中的最大任務。徐文蘭常常教導兒子一定要對媳婦好,教導出嫁的女兒要孝順公婆。在母親的影響下,幾個子女的家庭也非常幸福。徐文蘭說,兒孫孝順,自己和老伴安享晚年,他們非常知足。

柘城八旬老人徐文蘭的故事

從青春年華到步入耄耋,他們相守了整整六十六年。“你有你的銅枝鐵幹,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她是英雄的妻子,她的丈夫為了國家付出一切,她也為丈夫傾盡了一生。她的丈夫歷經沙場,視死如歸,她面對命運一樣地無所畏懼。徐文蘭,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在最艱苦的歲月中,靠著一雙勤勞的手、一顆勇敢的心,撐起了一個家庭,待風雪走後,她為自己收穫了滿滿的、沉甸甸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