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山新作:《麻雀诗意图》组图

舒山先生近日做了一组《麻雀诗意图》,与诸君共赏。

舒山新作:《麻雀诗意图》组图

谁言翼短不博天

释文:谁言翼短不博天,且看白鸽送信笺。志小哪知鸿鹄意,一生注定寄屋檐。

一:自古麻雀遭鄙夷被嘲讽“胸无大志”

在禽鸟家族中,麻雀极为普通。它身材瘦小,其貌不扬,既没有孔雀、锦鸡那样斑斓炫目的羽毛,也没有画眉、八哥那样婉转动听的歌喉。跟丹顶鹤、雄鹰等高大上的鸟类相比,就更不值一提了。

自古以来,人们常以鄙夷的眼光看待麻雀,用嘲讽的语气评论麻雀,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万雀不及一凤凰”等。

据《战国策》记载,楚大臣庄辛曾以黄雀不知随时有危险为例,讽刺楚襄王不思进取。庄辛说:“(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乎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吕氏春秋》也有一则寓言:“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呴呴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也。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麻雀身上贴满了“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目光短浅”等标签。

舒山新作:《麻雀诗意图》组图

因羡春光覓远方

释文:因羡春光覓远方,才停一树又奔忙。风寒翎羽声声乱,破草屋檐饮寒霜。

二:麻雀象征着"加官进爵"的意思

古代爵雀相通,随着语言和语音的变迁,这种文化记忆有时会被人们淡忘。如现在的普通话,“雀”与“爵”虽发音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而在粤语中,其发音则完全相同,故岭南地区仍延续了这种文化。

如广州陈家祠后进大厅的龛罩台座雕,有一“榴开雀聚”图,以石榴喻多子,以雀喻爵,寓意多子多孙,官居高爵。在北海老街的建筑上,仍可清晰见到“鹿雀聚会”壁画,图中,一只梅花鹿正回头望着枝头上的雀鸟,寓意“爵禄双全”。

舒山新作:《麻雀诗意图》组图

寒雀喧喧冻不飞

释文:寒雀喧喧冻不飞,绕树空啅末开枝。多情好与风流伴,不到双双燕语时。

三:有时候也象征着“自由”和”勤奋”的意思

麻雀可以到处飞到处叫,可以用来象征着自由。尤其是麻雀与虫子的组合,把麻雀善除虫害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麻雀更加喜爱。也有人把麻雀象征为“勤奋”。

舒山新作:《麻雀诗意图》组图

青帝回与云飘缈

释文:青帝回与云飘缈,鲜鲜金雀来飞绕。

四:还有祥瑞的意思

《陈留耆旧传》载:“圉人魏尚,高帝(汉高祖)时为太史,有罪系诏狱。有万头雀,集狱棘树上,拊翼而鸣。尚占曰:‘雀者爵命之祥,其鸣即复也,我其复官也。’有顷,诏还故官。”《异苑》载:“陈留魏肇之,初生,有雀飞入其手,占者以为卦爵之祥。”

舒山新作:《麻雀诗意图》组图

麻雀诗意图

五:麻雀与绘画

唐宋以后,花鸟画成为传统绘画一大分支,麻雀的形象又频繁出现在绘画上。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山鹧棘雀图》《寒雀图》《竹雀图》《竹雀双兔图》等。近现代画家任伯年、丁宝书、徐悲鸿等都非常擅长画麻雀。

鸟离不开树,故无论是绘画作品或其他艺术品,麻雀的形象总是以各种树为伴,如梅、松、竹、柳、芭蕉等。如梅树与麻雀的组合,意为“梅雀争春”,竹子与麻雀的组合寓意“节节上升”“加官晋爵”等。

尤其是麻雀与虫子的组合,把麻雀善除虫害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麻雀更加喜爱。如丁宝书的《野雀秋虫图》就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幕,画中两只野雀居高临下,一只立于枝上,一只俯冲欲啄。下面一只小虫子只顾埋头啃叶子,不知道自己危在旦夕。

舒山新作:《麻雀诗意图》组图

舒山先生

舒山(1942.12.1),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书香世家。姓叶名建民,字逢春,号中原农夫,笔名舒山。 前半生,游于艺,浪迹天涯,食大地冷暖,品人间酸甜,吸自然灵秀,化笔墨乐章,38岁成家; 后半生,研于艺,昼夜探索,懂前贤之道,通大师风范,扬民族文化,建书画奇勋,70岁移居北京。

舒山在国画方面提出这样的观点:“以诸子精华为基,拜自然万象为师。化前贤笔墨奥妙,于无为处而为之。”值得一提是:叶先生说的“无为”,既不是老子所说的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今人说的“无所而不为”,而是有所指的,“在无为处而为之”。既要在通晓中国绘画历史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前人的长处,总结前人的经验,把前人的精妙之处学到手,为己所用。同时,也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前人在画史中留下的空白。用叶先生自己的话说是:“拾遗补缺”。这个“缺”就是“空白”。先生要用毕生精力,加以补之。“补缺”就是建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