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秦统一中国版图

在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我们今天之所以有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有文明的人伦道德,有完善的国家体制,其源头就在2000多年前秦统一了中国。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长篇小说《大秦帝国》

著名作家孙浩晖撰写的长篇巨著《大秦帝国》,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了这段恢弘的历史,随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达四部,171集。

其中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最为精彩,它连续获得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28届飞天奖,至今口碑很好。

此剧主要表现秦由弱到强、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实力的变法,而促使变法成功的是剧中两位主人公秦孝公(侯勇饰)和商鞅(王志飞饰)的三次密谈。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01.危机迫使秦国发出紧急“求贤令”

长达51 集《大秦帝国之裂变》以秦、魏两国的“河西大战”拉开帷幕。

公元前361年,经过五百年的坚韧苦斗,曾在西部边陲为周天子养马的秦人一步步东进,定都关中,成为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之一。

为了继续东进,这一年冬,秦军与魏军在秦魏交界的河西地区,展开生死决战。

秦军虽有小胜,但秦献公(许还山饰)不幸战死疆场,年仅21岁的秦孝公(侯勇饰)继位,成为秦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执政者。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剧照之秦孝公

秦孝公血气方刚,决心励精图治,使处于弱势的秦国富强起来,从而完成先祖渴望的统一大业。

而富强仅靠本土的人才不够,唯有招募天下能人贤达。于是,秦孝公继位不久,就用“与之分土”的诚心与条件,向天下发布了“求贤令”。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之商鞅(王志飞饰)

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人才流动的年代,“求贤纳士”成为各国的发展策略,但像秦国这样不惜拿出国土作为筹码的求贤条件还属首例,自然吸引了大量志士仁人蜂拥而至。

商鞅(王志飞饰)就是其中之一。

商鞅曾是魏国丞相的幕僚,因精通法家学说倍受欣赏。丞相临死前把商鞅举荐于魏王,但眼光短浅的魏王不识商鞅的才华,将其冷落。

胸怀大略的商鞅不甘于这种尴尬处境,也在谋划着自己的前程。他从秦孝公求贤的诚恳和渴望中悟出,这是一个做大事的国君,秦国也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商鞅画

他胸有成竹地去了。

他们不像其他贤士那样在驿馆里等待,或在会馆中聚众空谈,而是深入秦国四处,进行了3个多月的深入考察。

商鞅用他所精通的法家思想对应秦国的现实,深入地剖析和谋划,写出后来令秦孝公大为赞叹的《强秦九论》。

踌躇满志的商鞅沉稳地等待着......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剧照:求贤若渴的秦孝公

此时,秦孝公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召见。

他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国君,也是亲力亲为的勤勉明主。对来到秦国的上千位贤士都要亲自约谈,或亲临会馆听他们的高谈阔论。但听到的多是空泛平庸的治国之道,没有秦孝公所需要的能使秦由弱到强的“猛药”。他极其失望地准备结束这场“招贤”行动。

就在这时,秦孝公的心腹官员向他推荐了始终没有露面的商鞅,尽管秦孝公不报多大希望,还是礼节性地同意召见。

于是,决定秦国命运,也决定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变法密谈开始了。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剧照:商鞅与秦孝公

02 试探性的两次密谈“不欢而散”

商鞅听到被秦孝公召见的消息,十分兴奋。他觉得自己的满腹经纶也许遇到了伯乐,但对秦孝公的不了解,又让他陷入疑虑。因为他要说的、想推行的是法制,这必然要侵害秦国贵族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国君的支持,推行者的下场是悲惨的。东方六国变法的结局不正是如此吗?所以,商鞅决定先试试秦孝公的决心。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剧照:商鞅

商鞅怀着矛盾的心理走进戒备森严的秦王宫。

秦王宫简陋而空旷,没有魏国宫殿的奢靡豪华,秦孝公正扶在堆积如山的竹简中批阅奏文。见商鞅进来,他站起疲倦的身子请商鞅落座。

商鞅心怀敬意,但依然按自己的计划讲了“王道治国”。

“王道”是西周推行的礼制治国,它以礼规范国体,以仁义凝聚人心,受到儒家的推崇礼赞。但在一个诸侯纷争的乱世,一味的王道就显得愚钝。

急于强国的秦孝公自然对这一套不感兴趣,在商鞅侃侃而谈时,他竟然深感无味地睡着了......

第一次密谈“不欢而散”。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商鞅塑像

但是,商鞅是自信的,若秦孝公真心强国,一定还会再召见他的。

秦孝公也没忘记商鞅。尽管他对商鞅所讲的王道不感兴趣,但对商鞅的满腹经纶十分欣赏。他不想轻易失去一人才,决定再次召见商鞅。

第二次密谈仍在秦国宫里进行。

出于谨慎,商鞅依然深藏他的真实想法,用“帝道”之说继续试探秦孝公。

所谓“帝道”,就是黄帝时代所推行的原始氏族部落式的管理方式,它的核心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即一切都依赖于原始民主制。

这怎么能激奋秦国将士呢?又怎么能与企图灭秦的六国抗衡呢?秦孝公大失所望,拂袖而去......

商鞅则窃喜不已,他终于摸清了秦孝公的愿望,他所需要的治国之道不正是我商鞅最精通的并准备好的一套方案吗?

商鞅自信地对待着。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剧照:商鞅与秦孝公

03.摧古拉朽的《强秦九论》

这年暮秋,秦孝公的心情就像满地的落叶,沮丧极了。六国灭秦的屠刀一步步逼近,而秦至今还缺乏强秦之法,满怀希望的“求贤”收效甚微。

他准备乘船西行,沿渭水散散心。就在启程的瞬间,秦孝公想起了虽然给他印象不好,但却热情洋溢的商鞅。与此人同行而谈不也是一件快事吗?

他立刻召见商鞅。

这次,商鞅不再兜圈子,他开门见山地说:“治国之道,图强为本。我前两次说的王道、帝道,不是我的本意,更非强国之道。君不为所动,我十分欣慰。”

仿佛一股清风吹去了秦孝公心头的暮霭,他急不可耐地说:“先生深藏不露,必有雄才大略,请不吝赐教。”

商鞅恭敬地拿出他精心准备的《强秦九论》。

秦孝公捧起竹简,迅疾而认真地看起来。只觉句句如重锤,敲在他的心上,字字似烈火,令他热血沸腾。这不正是他所渴望的强国之道吗?

秦孝公急令行船调头,回宫里与商鞅细谈。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剧照:商鞅和秦孝公纵论变法

全剧进入最紧张、最关键的高潮。

秦孝公让人端上烈酒和牛肉,先与商鞅痛快地对饮,然后请商鞅详谈《强秦九论》

商鞅借着酒劲,眉飞色舞,纵论他的强秦之道。他从农田到赋税,从军功到郡县,从官制到民俗等九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他的变法思路。核心就是推行法制,摧古拉朽,完全彻底,不留情面!

秦孝公始终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他被商鞅为秦国开的这付“猛药”所激奋,两天两夜没合眼竟然没有一点儿倦意。最后两人把酒盟誓,决心肝胆相照地推行法制,即使千难万险也不悔!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大秦帝国之裂变》海报

04.变法促使秦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古代史上最全面、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大地上强劲推行。它沉重打击了旧体制和旧观念,为新阶级和新制度登上舞台开辟了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一个弱小的秦国迅速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它极大地激励了秦军士气,使之成为威震六国的“虎狼之师”。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秦王扫六合,其势可威哉

商鞅变法不仅解决了“六国灭秦”的眼前危机,也为此后秦国始终在法制轨道上的壮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赢政(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时,统一大业已是水到渠成的收官之作。

秦国仅仅用了短短十年,势不可挡地歼灭了曾经比秦国强大的东方六国。其速度之快、打击之彻底,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继而,秦国又马不停蹄地南平北越,北击匈奴。至此,长达两个半世纪的诸候割据划上了句号,中国历史上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即将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天下》就是表现统一中国的恢弘篇章。

《大秦帝国》系列剧:华夏统一的鸿篇巨制,文明崛起的热血史诗

秦兵马俑

秦统一中国的创举也为后代王朝提供了楷模,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保障中华文明在统一的环境中延续和发展。其开创的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等等仍是我们今天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规范;其留下的兵马俑、秦长城、秦直道成为彪炳于世的文化遗产。

这正是变法密谈所催生的巨大效应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