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收割”进行时,低价出行或已成过去

当年的共享出行大火过后,至今仍有余温。然而,移动互联网催生的共享单车产业,终归是一滩生意,从最初的免费骑行圈地到之后的资金链断链,三四线品牌破产,一二线“独角兽”相继卖身或者苟延残喘。短短几年时间,共享单车经历了几次震荡洗牌,最后只剩黑马杀出的哈罗,濒临匿迹的摩拜(现在基本被美团化),还有仍在押金退还中针扎的ofo。如今的几大单车品牌,唯一的出路,便是寻找商业化运营模式,完成自我造血赢发展。那涨价或许成了众厂商最默契,也算最合理的方式之一。

共享单车“收割”进行时,低价出行或已成过去

至今,北上广深的共享单车,已经完成了一次甚至多次涨价。共享单车涨价潮甚至已波及部分二、三线城市,收费已高于部分城市公交、地铁票价。共享单车,再也不是免费骑行、低价出行的对象,但似乎用户也已经没有太多选择。目前整个市场基本是双雄争霸,一个哈罗,一个美团,而ofo估计气数已尽了。这样的格局之下,即使涨价背后,用户也只能买单。

共享单车“收割”进行时,低价出行或已成过去

但这样的涨价节奏,基本已经超过了公交,很多用户都在思考是否会继续选择骑行,像一些一线城市的街头,许多的单车都荒废成一堆,尤其是ofo更加,街上骑行的单车量明显比以前少了很多。另外,有些用户习惯了单车骑行,但为了节省费用,都会开通相应的套餐,这类套餐一般会比单次骑行更划算,对于高频率骑行的用户还是很实惠的。

共享单车“收割”进行时,低价出行或已成过去

虽然涨价从一定程度上给厂商填补了一笔运营开支,但作为连接用户的流量入口,共享单车APP更应该探索其他的变现模式,一味的涨价只会损伤用户的体验。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大数据信息已然成为各互联网头部厂商争抢的阵地,如何通过这些数据衍生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应该是哈罗背后的阿里以及摩拜背后的美团该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