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現象背後,蘊藏的是數以萬億級財富產業

地鐵裡、飛機上、飯店裡、寫字間裡,隨處可見低頭族,都在埋頭刷屏,十有八九是在刷抖音、快手、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新媒體。

“刷屏”現象背後,蘊藏的是數以萬億級財富產業

這樣隨處可見的現象背後,蘊藏的是數以萬億級財富的新媒體產業!

不信可以瞭解一下李子柒、李佳琦、辛巴、薇婭、散打哥這些短視頻KOL,隨便拿出一個個人IP,創造的效益超過了很多上市公司!

媒體誕生於工業時代,媒體自然被烙上了工業時代的烙印:標準化、流程化、規模化,諸如此類。是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把傳統的媒體概念打碎,去標準化,去流程化,去規模化,將其變成了以人、以用戶為中心的新格局。

這一商業形態的顛覆,消除了傳統媒體商業模式賴以為根基的兩端,即內容生產壟斷端和內容發佈及分銷渠道壟斷端。互聯網的出現,讓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發佈的渠道,這打開了傳媒的新局面——正如美國《連線》雜誌所說:“讓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

隨著新媒體大部隊異軍突起,大量報紙、雜誌集體死亡。過去“稱霸的諸侯”早已不敵今日的“諸子百家”。媒體百年一遇的大變革驟降,這是媒體人參與和改寫歷史的最好時代。

面對門戶大開的新媒體世界,人人都有成為焦點的可能。但新媒體絕不是多數人們想象中的發發微博、微信,逗逗趣、隨手拍短視頻這麼簡單。想玩好新媒體,必須具備個人IP。

如今的IP不再像“漫威、迪士尼、DC”那樣需要漫長的打磨和巨大的投入才能炮製出來。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時代,IP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一種價值觀、一個共同特徵的群體、一部自帶流量的內容。

2012年微信剛推出公眾平臺時,將“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作為slogan,如今,這句廣告語已經成了新媒體時代的宣言。

從“故宮淘寶”到“三隻松鼠”,從“相聲演員”羅永浩到“口紅一哥”李佳琦,IP從品牌走向個人,從線下走向線上。

IP的崛起,也是整個商業社會的崛起。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個人IP的價值將在商業組織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刷屏”現象背後,蘊藏的是數以萬億級財富產業

一、打造個人IP的必要性

有人會說,我只是一個普通上班族、一個小店店主、一個電商微商創業者,估計用不上個人IP,也就沒必要打造個人IP吧。

但凡有移動互聯網思維的人,都不會有這樣侷限的看法。如果沒有個人IP,你也許就一直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在職場上沒有上升的競爭力;你也許只能守店做生意,被時間空間束縛的死死的,無法突破;你也許只能做一個發發朋友圈的電商微商,而無法認識到個人IP能給你電商微商生意帶來幾何級裂變!

不僅如此,個人IP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以成為影響力變現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個人規劃有目標和可執行性,不斷驅動自己向更深的領域,更大的舞臺邁進。

未來是一個自商業(自營銷+自品牌)時代。每個人都是產品,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當成這輩子最好的產品去打造。個人IP就是最好的護城河,一旦打造出來,很難被 copy,且只要不斷更替,越往後,價值越大。

二、個人IP是私域流量池的最強抓手

移動互聯網流量越來越稀缺,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渠道和平臺分流,大家獲得粉絲的成本越來越大,這時候就愈發顯得引流的重要性了。這種不斷尋找“新流量、新戰場”的做法也就越來越難。在增量經濟時代,或許個人IP的價值還沒有完全展現,但是在存量經濟時代,它的價值顯而易見。

做電商的朋友都知道,轉化率=購買人數/訪客人數。只有在分母越大的情況下,分子才有可能越大,轉化率才會越高。即首先要解決的是購買人數的問題(流量)。流量從哪裡來?在社交媒體時代,流量碎片地分佈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頭條、知乎、B站等社交媒體視頻網站上。

現在幾乎每個90後、95後都有自己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但是大多數人不擅長運營,所以都把自己的新媒體以“朋友圈”的方式在運營,記錄自己瑣碎的日常,沒有做人設、定位、文化和垂直。顯而易見,身邊絕大多數年輕人只是玩玩新媒體,很難把新媒體運營成一份創富的事業。

也有一些企業想著有錢好辦事,直接花錢在具有流量的新媒體上打廣告,要麼給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進行引流,要麼直接打賣貨廣告。我不否認這些辦法有一定的的效果,但是企業要知道,別人的新媒體平臺終究是別人的,只能偶爾借用,不能一直依賴,第一是不划算,第二是企業如果沒有足夠多的私域流量池,生意就一直是處於風雨飄搖中。這種境況,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後顯得尤為艱難!

說了這麼多,只想強調個人IP的重要性,不管是對於企業還是個人。很多人可能還是不太理解什麼是個人IP,簡單來說個人IP就是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身份標籤),能夠一句話概括自己是做什麼的。比如鄧紫棋是“歌手”,吳曉波是“財經作家”,樊登是“讀書APP”創始人。

“刷屏”現象背後,蘊藏的是數以萬億級財富產業

三、個人IP兩大法門:1、IP定位,2、IP營銷

1、IP定位:SWOT分析和SMART原則

如何做好精準的個人IP定位?首先要認清自己,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看待,用營銷界SWOT分析模型來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別是什麼?下面以筆者一個做茶藝的朋友為藍本,做一個簡短粗略的SWOT分析,以作示例:

優勢:多年的茶藝文化沉澱;古典端莊的外形條件;豐富的茶產業資源;具備茶文化演藝和茶文化演講能力;有專業策劃機構為其全面包裝策劃。

劣勢:對新媒體、短視頻的運營不瞭解;缺乏系統的深入參與的精力。

機會:茶文化有廣泛深厚的社會、群眾基礎,目前做成頭部的新媒體、網紅還不多見。

威脅:行業已有不少新媒體、短視頻賬號在磨刀霍霍,也有專業的MCN機構加入進來。

由於疫情的助推和加速,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於移動互聯網創業,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跳進這個新媒體創業的洪流前,你必須找準自己與眾不同的定位。我們來根據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的SMART原則(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 即:明確性、衡量性、可實現性、相關性和時限性)快速找到個人IP的定位。

明確性:一旦選定了自己的人設、定位,就要堅定的明確自己的屬性、符號、價值,如茶藝師的新媒體打造,就可以明確為:以茶語文化,文化喻生活。

衡量性:新媒體每個步驟和階段必須量化,清楚每個階段需要實現的結果,這些階段一般有:賬號起盤、內容打造、精準輸出、持續引流、流量變現,等等。

可實現性:新媒體最忌諱空想,每個實施手段和措施必須要落地可執行、可操作,新媒體運營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專人專職,評估階段性實現的結果。

相關性:新媒體中的個人IP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人物鮮明符號,可以讓人物形象鮮活飽滿,新媒體的內容就要融入全方位的相關性,如生活、話語、著裝、圈子。

時限性:任何新媒體都要像傳統媒體一樣,保持新鮮,那麼就需要給新媒體設置時限,不同階段給予觀眾不同的新鮮內容,這樣才有持續的粉絲粘性。

2、IP營銷:平臺選擇和內容策劃

①新媒體平臺:抖音、快手、西瓜視頻、微視、今日頭條、公眾號、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微博、B站、知乎……這些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定位、人群定位、風格定位、規則制度、流量算法都不一樣,需要我們耐心去研究、對比,選擇一個適合自己IP的平臺。怎樣才算適合呢?比如做茶藝的新媒體、短視頻賬號,那麼建議選擇抖音,而不是快手。因為抖音的人群更多集中在城市,而快手的人群更多在縣鄉鎮,縣鄉鎮對茶藝感興趣的人畢竟太少了。也就是說,喜歡你的內容的觀眾在哪,你就選擇哪個新媒體平臺。還有,你的視頻時長、變現方式適合哪個新媒體平臺就選哪個。

②內容策劃:打造作品內容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這個工作極其重要,也是決定了你的新媒體賬號成功與否的關鍵。個人IP融合於內容,需要周密的調研,分析同行的優劣勢,然後找出差異化,提煉自己IP的賣點,以及IP在作品內容中體現的方式。還需巧妙設置和觀眾的情感共鳴點,引發互動,激起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著重要強調的是作品內容的腳本策劃、劇情策劃,沒有經過策劃的作品,就和你平時發發朋友圈無異,能給你點讚的只是你的熟人而已。但是新媒體領域是陌生人的領域,除非你的作品足夠打動人,否則一定會石沉大海。

新媒體就正如美國《連線》雜誌所說:“讓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你想在“所有人”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就必須做出不一樣的個人IP。

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的機會都放大了,同時缺點也放大了,沒有團隊、沒有策劃,也許就是最大的缺點。4月1日,老牌“網紅”羅永浩以直播新銳IP的形象捲土重來,席捲了1.7億元!他曾說:“有的鳥來到世間,是為了做它該做的事,而不是專門躲槍子兒的。”

其實不論你是創業新人,還是商界老炮兒,都應該放下成見和矯情,只有放下昨天的矯情,擁抱學習,才可能迎來明天的驕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睿宸智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