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文 | 穎丫

01

就在前段時間,李佳琪在上海買下1億多的豪宅引起熱議,當然罵聲還是有的。

“他一個戲子,憑什麼買這麼好的房子。”

“我只想問一句:這場疫情他捐了多少?”

“你們買的每一支口紅,都成了內環線大平層的磚下之魂。”

在冷嘲熱諷中,感受到了一股酸味,不說在疫情中李佳琦捐了600萬,難道打拼多年的他,就不值得買套不錯的房子麼?

吃不到葡萄還說葡萄酸的大有人在,況且,李佳琪不是富二代,他是富一代。

見不得他人好,那可能是你過的不好。

相對於李佳琪,其實更多人是碌碌無為,是那種很想努力但是沒有方向的迷茫,無力,似有似無的掙扎。

然而,很多每月工資剛剛好勉強夠生活的人,還想著怎麼用最少的錢買最貴的東西。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真羨慕那些有錢人啊,真羨慕他們的優越感啊。”

更早之前,微博有個女孩說每個月要向家裡要3000塊的生活費還不滿足,結果引來很多網友的不滿。

大家不滿,不滿為什麼明明沒有任何付出卻能得到3000塊且還不滿足,不滿其實這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卻還有抱怨,甚至還有人直言攻擊這個女孩。

這是仇富的心態麼,不是的,其實,你並不仇富,你仇的只是自己的一無是處還想暴富

在知乎看到這樣一段話:

身邊同學似乎不用多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看起來不用多刻苦也可以衣食無憂有個好工作,穿名牌逛街出國談戀愛似乎都是“我們”眼中的“他們”,而不會是“他們”眼中的“我們”。

我們總是將目光追隨在這些光鮮靚麗上面,卻不曾看見過別人背後的付出,因為我們都太過於在意這些了,所以總會忽略別人的那些辛苦。

真正在努力的人,其實都是默默的,低調且認真。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02

我有一個法學專業的師姐,家裡條件本來還不錯,家裡做大生意,還有個在讀MBA的哥哥,算是個小富二代的類型,生活也算無憂。

在她大二的時候,家人因為做生意出了問題欠了很多債,家裡人各種打官司,還借高利貸。

自從那會開始,我師姐就自己在外面接各種商演主持。

最開始一單200元到300元左右,後來500元一場,再後來800元一場。

一個月,接個幾場就有幾千了,沒有向家裡要過一分生活費,全靠自己賺,還換了手機。

後來畢業了,優秀畢業生,法考過了,畢業論文也免寫了。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原來,一無是處都是自己做的錯,和富無關。

自己是否有能力和成就,都在於你做了什麼,你的時間都花在哪裡。

記得葛優麼,有一張出自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圖片,而葛優在裡面飾演季春生,是一個個人儀表糟糕,而且行為舉止也惹人鄙夷的形象。

這個形象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每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不想自我奮鬥,獲不獲得成功也沒有關係,希望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

而這張圖片爆火的背後,反映出當今90後正在處於一種頹廢、絕望、悲觀、生無可戀的狀態。

這就是“喪文化”的開端,可是,大家也就調侃調侃,然後繼續頹廢、絕望、悲觀、生無可戀。

如果我那個師姐也是這種狀態的話,那麼她後面所有的成績都是空談。

什麼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明明大家都懂,可是還是想一夜暴富。

有心無力真的只是懶癌的藉口。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03

李誕說過:

人生在世,你只要知道兩件事情。

一,這個世界上絕對存在不需要讀書也很聰明,不需要努力也過得很好,甚至不需要錢也可以很快樂;

二,那個人絕對不是你。

所以,別再沉浸在喪的世界裡,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一無是處

一無所有很多時候都是迫於無奈,無奈於自己能力不足而錯失很好的機會,無奈於別人的起跑線就是你的終點線。

可是,這些不是都有機會去改變的東西麼?

而一無是處是你的選擇,你選擇懶惰,你選擇逃避,你選擇無能。

結果看到別人很厲害的時候你又開始羨慕了,於是,你看了看自己,開始妥協,你說還是算了吧。

久了,你越來越悲觀,越覺得生無可戀很有道理,到最後麻木了自己的神經。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這個時候,即使當你想改變的時候也只是想改變,而不是很想改變。

在一個樹洞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有些事情,可以改變就盡力把他們往好的方面改變;有些事情,改變不了,但是可以坦然面對,至少,不會感到心力交瘁。

你可以改變對待工作的態度,你可以改變粗心大意的習慣,而這些改變會讓你覺得踏實。

你的出生,原生家庭的狀況,這些不能改變的,就坦然面對吧,承認它,這樣至少不會陷進各種絕望和悲觀中。

多做事,少幻想,多做好當下事,少看別人的高逼格,老老實實的忙不香麼。

最後,我想告訴你個寶藏秘密,那就是:其實,你真的可以很棒。

別沒有富二代的命,卻得了一無是處的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