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看这本书的伊始本是为了解决一位朋友的倾诉,那天她满怀悲伤询问我一些问题的时候,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翻山越岭找到了这本书。而我恰恰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却因缘巧合的治愈了我,告诉了我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

首先,我想说,这是一本像洞一样的小说,既清晰可见,又深不见底,它一共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婚礼的成员》、《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婚礼的成员》讲述的是成长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爱情的孤独,而这本《心是孤独的猎手》让我看到的只有绝决。

你可能很难想象写这本书的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22岁,但是她却用短促有力的句子,粗粝的文风写出了人生孤独的至高境界,这位卡森·麦卡勒斯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故事从她19岁就开始构思,我在惊讶她内在深邃的同时也倍感震撼,因为这本小说在语言上毫无半点拖泥带水,故事也讲的扎实老道。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这本小说夹杂了太多的东西,从夫妻之间爱情的流失,到一个整天叫嚣着民主自由的怪人,从仿佛永远在聆听的哑巴,到永远在愤怒的黑医生,遥远的欧洲正处于二战的水深火热,美国南部的小镇在毒辣阳光的烘烤下,有条不紊地将每个人的人生推入绝境。

总的来说,《心是孤独的猎手》就是一本野心勃勃的作品,我们一向都知道,人的处境、社会的处境、宗教的处境、政治的处境这些宏大的命题大多是作家避之不及,因为一旦触碰很容易碰一鼻子灰,可是麦卡勒斯这个二十岁的小姑娘,却从容不迫地把它们融汇到自己的书里来,并且毫无天真矫揉的成分

论排行来说,在我心里,这就是一本孤独至极的书,因为麦卡勒斯这个小女孩,不光写出了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相互了解的那种孤独,并且勇于将自己全部的思考付诸于笔端。她用一只少女的手,写出了那些在绝望生活中嘶吼呐喊的男人和女人,从混沌的幼童,到年迈的老人,他们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她都懂。

在这种成熟笔锋的带动下,也确实让我恍然若梦,原来不是我孤独,而是人生本孤独,而孤独走向群体的过程不过是生命的必然选择,真正内心深处依旧只有自己。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今天,我将从

孤独到群体的选择、孤独本身以及对孤独的理解来解说这本小说。

01.孤独走向群体的选择

这本小说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镇上有两个相依为命的哑巴,高的叫辛格,胖的叫安东尼帕罗斯。由于暴食与酗酒而产生抑郁的安东尼帕罗斯被表哥送进了精神病院,从此辛格便孤独一人生活,为了摆脱安东尼帕罗斯所留下的影子与味道,他搬出了他们曾经共度十年的地方,在新的地方,他结识了小女孩米克、愤青布朗特、黑人医生考普兰、咖啡店老板比夫。他成为他们心灵倾诉的对象,心灵的依托。

大家纷纷将哑巴当做知心人,将所有的话都告诉他,一时间大家都不寂寞了,都获得了心灵伴侣。这个时候,所有人好像都扎群了一般找到了诉说的地方,可是,大家却从未想过辛格根本无法诉说心声,他只能每次间隔很长的时间去探望疯人院的朋友安东尼帕罗斯。不幸的是,安东尼帕罗斯最终也离他而去,最后,孤独如他,被逼无奈下选择了自杀,因为从他心里知道,其他人的生活都将会步入新的轨道,而他自己失去朋友之后踏上的终将又是一段孤单旅程。

可怜的辛格在朋友安东尼帕罗斯被送进医院后,他去看望他时每次都用手语拼命的与安东尼帕罗斯倾诉身边的一切,因为安东尼帕罗斯是他灵魂的依托。而这世上最懂他的那个人去了,走的那样匆忙,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他的世界。他的天空瞬间变得黑暗了起来,他陷入了面无表情的绝望之中,在那一瞬间,活着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了,于是,心灵的荒芜命他回到家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开枪自杀。我的思绪一直停留在辛格死前的那一幕,因为辛格的死带走了他们四个人心底秘密与灵魂的依托,而所有的一切也终将成了迷一样的存在。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故事到这里的时候,故事里的人们好像并不孤独的样子,因为他们是群体一样的存在,但当我真正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才了解了人们为什么愿意把心底的秘密告诉哑巴,首先,辛格是哑巴不会到处乱说,其次,辛格是善良且平易近人的白种人,他只懂得倾听并不发表任何意见。其次,辛格走后,大家又回到了原本的位置上,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其实除了哑巴辛格之外,想要依托群体存在的还有阴郁,宅心仁厚的咖啡馆老板比夫,每夜都会通宵开店,不为挣钱,只为招待那些孤独的客人;悬壶济世的黑人医生本尼迪克特,在黑人社区中如同菩萨一般,却与妻儿关系十分恶劣;可怜的女孩米克,为了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半夜躲在人家窗沿下抱着膝头,震撼得瑟瑟发抖;醉鬼杰克,来如影,去如风,在马戏团里的旋转木马舞台边兼作修理工和收银员,只不过最后群体的生活依旧没留下什么。最后的最后,大家依旧是孤独的存在着。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换个角度来看,这里边的每个人之间好像都有过交叉的关系,可悲的是每个人的心都从未靠近,他们的心,都带着敏感与悲伤,孤独和渴望,自私与彷徨,酸楚与紧迫,最终辛格自杀、米克变了性等等。其实,走向辛格时,谁也不知道,辛格的心,早已被安东尼帕洛斯所捕获,这与聋哑无关,这与性取向无关,这与什么都无关,这就是事情的本质。到头来,大家依旧是孤独的活着,谁都不知道谁心底真正的秘密。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因为心本就是孤独的猎手,肩负着孤独,猎手永远都在游荡,猎手无心张望,猎手在高山之巅向内心深处大喊,猎手走过时光。

02.孤独本就是常态

其实,孤独本就是一种常态,五六个人物,若干种生活,若干个深深的隐藏着的自我,却有着相同的孤独,因为世界上本没有上帝来帮助你走出孤独,哪怕貌似上帝的人,现在,我将从潜藏在这本小说里的几个孤独点展开来说一下。

首先是爱情的孤独: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爱情的描写,比如比夫爱米克,米克爱辛格,辛格爱安东尼帕洛斯,安东尼帕洛斯爱吃爱喝等。其中最甜蜜的莫过于有关辛格和胖子安东尼帕罗斯的描写。

辛格毫无理由地保护、爱护、爱着他的朋友,而安东尼帕罗斯,像一个天真而又没心没肺的孩子,安然接受着辛格的爱,毫无感激,亦无愧疚。从头到底,他似乎都没有为辛格考虑过,直至一声不响地突然死亡,辛格的世界也一暗到底,迅速凋零。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直到生命的尽头,安东尼帕罗斯都没能懂得自己对辛格有多重要,辛格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对另外四个人的影响。像一段彼此纠缠的食物链,源头是安东尼帕罗斯,辛格是中间的一环,之后另有四人,也许,四人之后还有其人。他们之间也有交错,虽然每一次尝试交流的努力到最后看来都像是一厢情愿。

可悲的是,整本书没有两颗心彼此深深地紧挨过,只有一颗孤独的心在慢慢接近另一颗,看起来无限接近,却又永不触碰。辛格爱安东尼帕洛斯,没有人知道,安东尼帕罗斯更不会知道,他到死也不曾知道。这是哑巴对哑巴的爱情,这是男人对男人的爱情,这种爱,因为不能对任何人提起,包括被爱的人,即使辛格的心里只有安东尼帕洛斯。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哦,安东尼帕洛斯,辛苦工作,节省下来的钱财,我愿意为你买来好酒好菜,为你准备最好玩的玩具,送到你的病床前,只要能看到你一眼,我就能平静半年。”

其次是生活的孤独:小说里有一个很可爱的人物,她的就是生性敏感的米克,作者对她的描写就是毛糙糙却又充满孩子气,是在那个已届中年的咖啡馆老板比夫的眼里的12岁有着瘦长的身子,灰亚麻色的头发,穿着卡其布短裤,蓝衬衫,网球鞋,第一眼看去像个男孩的姑娘,她留给我的印象是总是单独一个人,除了有时会拖着几个流鼻涕的弟弟。

在米克的观念里,这个世界是分为“里屋”与“外屋”的,里屋里有她的音乐、钢琴梦、各种新鲜有趣的小玩意,还有可能是唯一明白她的辛格先生。刚开始的时候,外屋再怎么样惹她讨厌,她都能应付,因为只要里屋的东西在,她就安心。但是一天,里屋打破了,她告别了自己的少女时代,像无心打开的魔匣。

工作之后的她才发现,生活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事情,“现在她总是累。回到家后,就是吃晚饭、上床、吃早饭、又去上班。两个月前她在日记本上创作的一首歌还没有完成。她也想待在里屋,但是不知道怎么办。里屋像是被锁在了很远的某处。难以理解的一件事。”成长中的米克就象打磨中的瓷器,粗砺、紧绷却又锋利地划过他单调而滞钝的生活。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我们谁也不知道米克能否最后回到自己的里屋,正如我们自己甚至从未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记起自己丢失的里屋。米克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面的小女孩,她的眼光看到的世界,给这个腌起来晒得干得要死咸得要命的故事旁,增加了一杯清水。但是米克会长大,只是她长大之后,就不会再用孩子的目光看这个世界。

米克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越是敏感的孩子,在成长中丧失的越多。她盼望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大声地唱歌,但是她没有自己的空间,有些曲子,太私人了,没法在挤满人的房子里唱。她的梦想是曲,是画,还有那把破琴,她省下午饭的钱请人教识谱,哪怕这样的举动会让她整天都处于饥饿中。只是米克没想到的是,不久以后,她弟弟巴伯尔射伤了邻居的小孩,为了赔偿,她们全家陷入了困境,她不再有午饭钱了。12岁的年纪却被家人逼着打扮成16岁的样子去做活,成了一名普通的店员。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提早介入了现实生活磨损中的米克一下子就蜕掉了青涩的外壳,卡其布短裤替换成了裙子和脱丝的丝袜,一径地粗砺下去了。 “里屋”的音乐象被锁在了离她很远的某处,让她再也触摸不到。

03.看清孤独本身

若是几年前,读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也许会哭,而现如今,我只是放下书,独自感叹生命的孤单罢了,因为我知道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的孤独与我无关,就像我的孤独与任何故事都无关一样,虽然我们看上去是那么的相同,会忍不住设想,是否我们还可以找到心灵的伴侣,但这就像书中所描绘的一样,都不过是一场误会罢了。

当我们总是把不同的秘密告诉不同的朋友的时候,所有的秘密加在一起也许会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秘密。但是,在这个繁华而空洞的世界,又有多少人肯倾听与洞悉我们心底中的秘密呢?又有多少人肯陪伴我们一生不离不弃呢?读完了这本书我也才体会到了士为知已者死这句话。能有一个契合的灵魂伴侣,生死又有何惧呢,只是,这样的机会渺小的可怕吧。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在我所遇到的作家中,还没有人能像麦卡勒斯一样把孤独描写的这样迷人的呢,我并不为她的作品而伤感,在我看来,麦卡勒斯笔下的孤独是巨大的,正因为这孤独太巨大,有时候反倒让人更加坦然,仿佛是再渺小的灵魂,一旦拥有了这样巨大的孤独,也会变得强大起来,这强大,就像孤独本身一样是无法超越,不可战胜的。

如果你还因为孤独而感到忐忑不安,忧伤不已的话,那么,这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孤独。这才是麦卡勒斯式孤独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谁能画出孤独的样子?这是阅读《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孤独,就像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开始分外热爱“少年”这个词,我们开始教育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持一颗少年的心,还能对这个世界好奇,还能对他人悲悯,还能被轻易打动,永不丧失敏锐。

其实,七岁有七岁的人生,十七岁有十七岁的人生,二十七岁有二十七岁的人生,无论站在怎样的年纪,我们都有资格谈论人生,都有可能拓宽自己的人生,都有可能挣脱人生的枷锁,也都有可能谈论得很好,很有价值。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所以,别去思考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的这样的孤独,因为我们的灵魂就像一团火,时刻迸发出无数的想法和念头,每一个都只能在黑暗中说给自己听,因为每个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孤独。

渴望倾诉而拒绝倾听本就是人类孤独的根源,我们以为倾诉会令我们不再孤独,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因为孤独是心的尽头,只有让世界安静下来,试着去理解那些孤独的灵魂,这才是离开困境的唯一路途,这才是拯救孤独的唯一方法。


《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走向群体本就是妥协,因为孤独才是常态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太阳才是最孤独的,因为它死于阳光的同时也意味着等于死于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