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作为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文化作为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脉,是中华文明造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流砥柱,其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着“五方之民”的密切互动和不断交融。因此,这部多卷本汉民族史记的面世,对深刻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对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国特色”,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创新、发展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汉民族史记》的出版,社会效益巨大,可使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可促进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可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可有效地提升汉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杨圣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史记(1-9卷)

徐杰舜 著

2019年10月

定价 1818

ISBN: 9787520351706

文|冯天瑜

徐君杰舜教授的《汉民族史记》(九卷本)即将面世,在下拜识之余,略陈浅见,以谢索序之雅。

记得2012年为武汉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国专门史文库”时,曾将徐君早年所撰《汉民族发展史》收入其中,认为徐君的汉民族史研究乃一项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近代以来,民族学、民族史学研究有长足进展,中国诸少数民族的历史多已成篇,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却长期专史阙如。这大约是因为,人们往往下意识地以为,汉族即中国,中国即汉族,既有中国史便无须作汉民族专史。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直至徐君《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1985年)和《汉民族发展史》(1992年)问世,汉民族史书才得以发凡起例,开辟局面。徐君从起源、形成、发展、特征和文化结构诸层面,作汉民族历史的完整述写。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中国民族学十年述评》称,徐杰舜的工作,“标志着汉民族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在中国的真正开始”。此非虚誉也。

令人感佩的是,徐君精进不已,自《汉民族发展史》之后,经二十余年磨砺,于2019年推出约五百余万字、九卷本的《汉民族史记》,将汉族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部规制诙弘的新著有如下可观处。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一)积跬步致千里的集成之作

徐君自1962年萌生从事汉民族研究的志向,半个世纪以来,持之以恒,作学术“长征”,成果迭现———1985年出版《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1990年出版《汉族民间风俗丛书》,1999年出版《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2004年出版《汉族风俗史》(5卷本),2012年出版《中国汉族》和《中国汉族通史》(2卷本),攀登汉民族研究的一座又一座山峰。有评论文题为《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三级跳》(《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形象地概括徐君“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征程。而《汉民族史记》为这一系列研究的升级版。徐君在该书的总后记中说:“《汉民族史记》不能是我过去所撰和所主编著作的简单相加,而应该吸纳新观点,补充新资料,进行新整合。”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充实《历史卷》,提炼《风俗卷》,新撰《族群卷》(上、下)、《文化卷》(上、下)和《海外移民卷》,从局部到整体,超越了过往的成果。

值得指出的是,徐君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中,本已对汉民族的族群做过初步的结构分析和特征表述,而《汉民族史记》的《族群卷》(上、下)则呈现了更为精当的汉族族群图景。其《文化卷》(上、下),从文化底蕴、文化凝聚、文化定型、文化融汇、文化变古、文化重建、文化开新诸面相,更是勾勒了波澜壮阔、跌岩起伏的汉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新意迭出。

“积跬步”要有恒心与毅力,“集大成”更要有对学术积淀加以升华的智慧。徐君兼具上述,以五十余年之功“积跬步”,于七十古稀之后“集成”,推出《汉民族史记》,令人感佩。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二)跨学科之法

徐君1965年毕业于武汉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今中南民族大学)历史专业,在浙江武义县当中学教师二十年,1985年进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工作。在武义县任教时,跨进民俗学,在考察“风物是秦余”的武义风俗后,写出《武义风俗志》,参加《金华风俗志》和《浙江风俗志》的编写。到广西民族大学后,又跨进民族学,先后撰写和主编《民族理论政策简明教程》、《中国民族史新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等著作。此后更博采人类学英华:运用变迁理论写出《南乡春色》;运用族群理论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运用文化理论主编《汉族风俗史》。2008年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汉民族研究反思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提出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运用人类学整体观,阐述“汉民族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运用人类学结构论,“阐述汉民族是有族群结构的”;运用人类学过程论,阐述“汉民族的人口之多不是一蹴而就的”;运用人类学凝聚论,阐述“文化的凝聚作用使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结实”;运用人类学调适论,阐述“政策的调适作用使汉民族这个‘雪球’滚越结实”。进而概括汉民族“一大二杂三认同”的特征:因人口众多而“大”;因内部差异巨大而“杂”;因整合为一体而实现“认同”。

徐君的《汉民族史记》充分发挥跨学科之法,以历史、族群、文化、风俗和海外移民五个部分,立体地展示汉民族多样化的历史画卷。如《海外移民卷》,将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航海学、灾害学和外交学整合贯通,实现了跨学科的交融和整合,以大历史视野,把汉民族的海外移民置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回答了“安土重迁”的汉民族何以从江河走向海洋这一问题,建构了一部汉民族冒百死,抗海禁,下南洋,又从南洋下西洋,走向世界的海外移民史。跨学科之法,可以说是徐君著作的不二法门。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三)《史记》式结构

《史记》能夠成就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依靠其建立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位一体”的结构模式。梁启超在论及太史公“历史之整个的观念”时说:“从前的史,或属于一件事的关系文书——如《尚书》;或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如《国语》《战国策》;或属于一时代的记载——如《春秋》及《左传》。《史记》则举其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为一炉。自此始认识历史为整个浑一的,为永久相续的。非至秦汉统一后,且文化发展至相当程度,则此观念不能发生。而太史公实应运而生。《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徐君的《汉民族史记》追迹《史记》的结构方式,突破王朝述史的框架,按汉民族经历的丰富性、多样性部勒篇什,在比较舒展的框架内放手编写,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悠久、文化繁富的一个大民族树了碑、立了传,实属难能可贵。

徐君把他的学术历程比喻成“马拉松”。这个研习汉民族史的“马拉松”跑了半个多世纪,堪称“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今天,终于到达了又一座高峰,这是值得载入学术史的事。

是为序。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本书是中国国内首部全面记述汉民族发展历史的丛书,继承了司马迁开创的史学传统,运用传统结构模式,创造性地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框架,按照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将汉民族历史的呈现分为发展史、区域史、族群史、文化史、风俗史和海外移民史六个层面,宏观而又严谨,大气而又细致,创新中透出对传统的继承,论述中显出学术视野的高远。本书的撰写,将历史文本与实际调查相结合,从第一卷到第九卷,以翔实丰富的资料,全面、完整、系统、生动地展现了历史连绵不绝的汉民族,五千多年来,从一个原生民族的形成,经族群、文化和风俗的内涵发展,又几经凤凰涅槃,不断重生,直到海外移民,走向世界,以一个高凝聚度且伟岸无比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徐杰舜,1943 年生于湖南永州,祖籍浙江余姚。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1993 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995—2007 年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人类学高级论坛创建人。2005—2010 年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2005—2012 年任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所长。2009 年、2011 年两次当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2016 年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民族学中排名第九。主要著作有:《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汉民族发展史》《中国汉族》《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汉族风俗史》(全5卷)《中华民族史记》(全6卷)等。

图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序/1

卷首语/1

1.历史卷(上)

总论

第一章 汉民族研究的缘起/3

第二章 汉民族研究学术史/13

第三章 汉民族史研究文献回顾/67

第四章 汉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127

汉民族发展史编

第一章 汉民族的五帝时代/151

第二章 汉民族的起源时代/177

第三章 汉民族的形成时代/295

第四章 汉民族的发展时代/386

2.历史卷(下)

汉民族区域史编

第一章 华南汉民族史记/3

第二章 华东汉民族史记/68

第三章 华中汉民族史记/125

第四章 华北汉民族史记/177

第五章 东北汉民族史记/251

第六章 西北汉民族史记/314

第七章 西南汉民族史记/395

3.族群卷(上)

绪论编

第一章 族群结构理论/3

第二章 汉民族的族群结构/11

东北汉民族族群编

第一章 沈阳人/19

第二章 大连人/48

第三章 长春人/72

第四章 哈尔滨人/91

华北汉民族族群编

第一章 河北人/115

第二章 山东人/148

第三章 山西人/189

第四章 北京人/234

第五章 天津人/260

华中汉民族族群编

第一章 河南人/299

第二章 湖北人/329

第三章 湖南人/359

第四章 江西人/407

华南汉民族族群编

第一章 广府人/465

第二章 客家人/508

第三章 闽南福佬人/551

第四章 平话人/582

第五章 桂柳人/614

第六章 高山汉/629

第七章 疍民/653

4.族群卷(下)

华东汉民族族群编

第一章 上海人/3

第二章 南京人/36

第三章 徐州人/63

第四章 苏州人/84

第五章 镇江人/115

第六章 徽州人/138

第七章 安庆人/167

第八章 杭州人/184

第九章 宁波人/209

第十章 绍兴人/236

第十一章 温州人/261

西北汉民族族群编

第一章 关中人/291

第二章 陕北人/336

第三章 宁夏人/365

第四章 天水人/402

第五章 河西人/436

第六章 河湟人/483

西南汉民族族群编

第一章 四川人/519

第二章 云南人/568

第三章 贵州人/610

第四章 屯堡人/647

5.文化卷(上)

绪论编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史/3

第二章 汉民族文化史研究文献回顾/17

第三章 汉民族文化史的分期/28

汉民族文化史编(上)

第一章 文化底蕴:汉民族文化的来源/41

第二章 文化凝聚:先秦华夏民族文化的构建/145

第三章 文化定型:从秦到汉汉民族文化的图像/298

第四章 文化融会: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汉民族文化的图像/448

6.文化卷(下)

汉民族文化史编(下)

第一章 文化变古:从北宋到南宋汉民族文化的图像/3

第二章 文化重建:从元到明汉民族文化的图像/118

第三章 文化开新:从清到民国汉民族文化的图像/345

7.风俗卷(上)

汉民族风俗史编(上)

第一章 绪论/3

第二章 先秦汉民族风俗史记/29

第三章 秦汉汉民族风俗史记/232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汉民族的风俗/318

第五章 隋唐汉民族的风俗/455

8.风俗卷(下)

汉民族风俗史编(下)

第一章 宋元汉民族风俗史记/3

第二章 明代汉民族风俗史记/142

第三章 清前期汉民族风俗史记/263

第四章 清后期汉民族风俗史记/384

第五章 民国汉民族风俗史记/435

9.海外移民卷

汉民族海外移民史编

第一章 绪论/3

第二章 汉民族海外移民的萌动时期/107

第三章 汉民族海外移民的开启时期/171

第四章 汉民族海外移民的初发时期/236

第五章 汉民族海外移民的曲折发展时时期/335

第六章 走向世界:汉民族海外移民的大发展时期/475

总后记/576

相关推荐

《新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交融发展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民族政治学》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问题探究》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唐盛世,原来外交如此重要!一册天国志,半部近代史

疫情之下如何理解中国制造

赠书 | 疫情冲击凸显中国汽车消费新机遇

“文必通俗”:冯梦龙的文艺美学雅俗观

汉唐盛世,原来外交如此重要!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The End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