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农业受到了一定影响,中央和各地在疫情爆发初期便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平复了疫情对农业产生的短期影响,春耕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可如今,全球疫情爆发,中国农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大考”。疫情对农业长期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等问题?

01 疫情对农业的短期影响

对粮食生产的直接冲击有限。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部分地区的物资流通带来了困难,但是就目前而言,各地的农机与春耕设备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粮食生产总体情况正常。早稻主产区水稻春播已错开疫情管控高峰期,播种总体影响有限。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受疫情影响不大,且多为开放、通风较好的空间,基本没有影响春季田间管理。玉米、大豆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由于主产区和播种期均错开疫情严重区域及时段,各地春耕工作都在有序开展中,总体影响很小。

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带来区域性、阶段性滞销冲击。

本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恰好处在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旺季,但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供应链断裂、消费不振、物流流通受阻等情况的持续发生,不少地方出现了农产品的积压,销售渠道不畅,价格直线下跌或暴涨等情况。虽然部分地区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解决了一些销售问题,但是滞销问题依旧存在,不少企业和农户损失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销售积极性,疫情对整个农业行业带来的损失也不可估量。

对畜禽和水产养殖造成短期较大冲击。

在疫情期间,各地出现了封村封路和不同情况的交通管制,导致供应链受阻,养殖业饲料无法运输,大量禽畜被迫压栏,部分养殖户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水产养殖分工高度专业化,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因隔离管制和复工延迟对全产业链造成休克式损伤,并且湖北省是我国最大淡水养殖省份,水产品大量瞬间压塘,不仅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造成当季种苗供给失衡和供应断档。此外,特种养殖行业遭受重创,交易市场关闭,消费信心短期内难以恢复。

02 疫情对农业的长期影响

农资市场供给压力影响后期农业生产。

部分农民对购买肥料的需求暂时延缓,农资的价格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涨落,不少农民前期的肥料储备也比较充足,对南方的春耕及北方冬小麦春管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春季农资供应基本稳定。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不过,随着农资库存逐渐减少,供给压力必然会不断增加,长此以往有可能会导致农资市场的普遍涨价。其次,我国农资进口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去年我国的矿物肥料进口数达到1110.4万吨,同比增加了16.9%。最近国外的疫情趋于严重,不少国家宣布停止对外贸易,如果国外疫情短期得不到控制,很可能影响我国的肥料进口。

农业企业经营困难逐步波及到全产业链。

疫情对农业企业带来的压力无疑是显著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压力更为明显,不少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着无法开业、无法生产的窘境,甚至濒临倒闭。

导致企业压力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无法复工复产导致其资金链的断裂,一些稍有实力的企业则是由于物流不畅,企业原材料供应紧张,产品生产和销售遇到阻碍,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问题。

虽然我国和各地市已经紧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企业的福利政策,但是我国的农业企业普遍数量多,体量小,所以纳入重点保障的企业名录机会十分有限,导致了很多中小型农企发展遇到困难。长此以往下去,这样的冲击会辐射到全产业链,一些大型农企有可能也会出现生产经营的瓶颈。

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的不确定性推高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难度。

权威机构分析,疫情将导致我国第一季度出口数量下降15%左右,重要农产品和粮食的冲击领域尤为明显。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在国外疫情的不断蔓延下,多国纷纷出台进出口限制令、国内交通限制等政策,导致了全球农产品流通受阻,印度、越南等大米出口大国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小麦出口大国,均已发布政令停止农产品出口。北美的阿根廷、巴西等构架的大豆出口困难,港口运转受阻。

其次,除了我国以外,全球的粮食库存和产量长期来看十分不乐观,早在去年开始,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极端气候或再难,比如澳大利亚火灾等,导致不少地方出现了农产品生产种植遇到困难等情况,而如今,新冠肺炎的介入让本就受到创伤的国外农业雪上加霜,如果粮食出口大国的疫情进一步恶化,可能引发各地开始出现抢粮、囤粮等行为,进而造成各国的粮食涨价,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反观我国,虽然我国目前的粮食自给自足量十分充裕,粮食安全也相对稳定,但是全球整体的粮食供应链目前处于很脆弱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我国对于市场粮食市场调控的难度增高。

03 针对长期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尽快出台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疫情之年稳住农业,对经济社会全局至关重要。近期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对稳定农业生产和恢复农村生活秩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提前公布稻谷最低收购价,籼稻较去年每斤提高1分钱,粳稻价格持平,释放了国家重农稳粮的信号,但涨幅仍未达到市场预期,远不能弥补因疫情影响带来的生产成本提升和市场波动。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因此,既要看到这些单一的、临时的政策短期效果,也要正视后疫情时期对农业的潜在影响和持续压力,建议统筹运用财政、货币、价格、收储、流通、贸易、基建等政策工具,制定专项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全面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给稳定。

农业是受上下游产业影响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对农业投入品及时、稳供、保量提出了高要求。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下,应加强重要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市场运行调度,为春耕春管和全年农业生产做好农资供应准备。

尽快全面恢复农资生产秩序,特别是推动湖北磷矿和化肥企业复工复产,打通原料和产品运输通道。紧盯重点品种、重点季节、重点区域,确保种子、农药、化肥、农膜、饲料等重要农资产的出、运的到、用的上。特殊之年,应加大重要农资原材料和产品应急储备力度,保障钾肥、磷肥等对外依存度高的矿石原料进口渠道畅通,实行重要农资分区分级储备并保持一定比例。

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能恢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从事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或乡村旅游业,这些领域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一定程度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优势成为规模风险,规模效益成为规模损失。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建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精准发力助其解决生存之忧和尽快恢复产能。实施疫情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专项支持,防范资金链断裂大量破产倒闭,防止诱发系统性风险。及时启动农业保险赔付,弥补因疫情造成的相关损失,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恢复再生产。此外,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基建”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其风险应对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与市场调控。

此次全球疫情危机的一个副产物,即贸易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从公共卫生危机开始,逐渐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及国际贸易危机蔓延。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提高粮食贸易壁垒不仅可能成为短期应急选项,很有可能发展为长期的大趋势。

要密切关注全球粮食市场走势,特别是跟踪监测世界主要产粮国和出口大国的政策变化,动态调整我国粮食进出口策略。非常时期要优先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牢牢守住口粮安全底线。还要加大我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农产品贸易监测和预警,推演不同情势下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与变化,及早制定应对预案。

资料来源丨农民日报、海外网等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疫情对农业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扫码立即报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