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背後是家長們對挫折教育的誤解!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家長來製造挫折,而是能和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上海一名17歲男孩在盧浦大橋跳橋自殺,全程決絕,果斷。母親緊追身後但還是沒能挽回這條年輕的生命,根據後續的報道,男孩是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又遭到母親批評才跳橋自殺。

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背後是家長們對挫折教育的誤解!

不要著急批評孩子抗壓能力太弱,不要立刻指責他們母子關係太差。回想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都不會,你也太完蛋了吧”、“為什麼別人都能做到你做不到”、“別人家都能考上211,你就考上個普通大學有什麼好知足的”“現在你這麼完蛋,長大了也什麼也不是”。

當追問父母,為什麼總是要責備我們,他們的回答總是出奇的一致以及毫無意外:“我這是為你好”。可是為什麼你們在為我好,我卻一點都感覺不到開心呢?

我知道父母對子女傾其所有,同時也擁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同時這份關心又綁上了枷鎖,只有凡事做得好才能給他們掙得面子,只有按照他們的期待才能得到鼓勵和讚賞。

我們一直如此告訴自己。

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背後是家長們對挫折教育的誤解!

這樣的疑問一致伴隨著我長大,直到遇到現在的伴侶才逐漸明白,一份良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互助的,有益的。在面對挫折、困難的時候,可以相互扶持。在做出選擇時,能夠得到對方無條件的支持。因為有彼此的存在,才更加勇敢的面對人生,面對困難。

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背後是家長們對挫折教育的誤解!

今日頭條的讀者應該都年齡比較成熟,有的甚至已經有了孩子。小編還沒有孩子,也不能保證可以設身處地的理解做父母的難處和糾結。

但是我想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跟父母或準父母說一句:不要再打擊孩子了,也許你的父母是這麼教育你的,也許你現在已經功成名就,有所建樹。你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變真理。但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打擊和批評,而是相信和包容。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才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背後是家長們對挫折教育的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