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前天去參加了大寶幼兒園的家長會,到了大寶教室,已經有五六個家長在跟老師聊天。說是聊天,其實更像是一場“群體訴苦大賽”。

家長一說:”我兒子在家太淘氣了,把牆上畫的“遍體鱗傷”,跟他說多少次了想畫畫就畫在本子上,可是就是不管用,該往牆上畫還是往牆上畫。

家長二說:”我女兒天天早上起不來、晚上不想睡,一看電視就看到十點、十一點的,關掉就嗷嗷哭,氣到不行。

家長三說:”那你們的還好一些,我兒子一犯錯誤,教育他他就動手打我們,要不就是自己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生悶氣,真是一點法子也沒有了。

你一言他一語的,總結出來就是孩子如何如何不聽父母的話。讓老師在學校幫忙管管。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其實我們應該都發現了,幾乎每個孩子都不聽話,更主要的是不願意聽父母的話。為什麼孩子最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我認為原因有三。

1."與生"俱來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是一個普遍現象,一個兩個孩子不聽,那可能是孩子的問題。如果大部分孩子都一樣,那麼就說明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小兒科臨床副教授James Dobson在其著作《我家沒有小霸王》中指出,八個月到一歲兩個月的寶寶就開始會挑戰大人的權威了。

我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並不是一個寵物,他有自己的思想。很多時候孩子的這種思想跟父母是不吻合的,自然就會起衝突!猶如孩子成長中的三個"叛逆期",幾乎都躲不過去!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2.陪伴主體

這裡我認為父母是背了一個"黑鍋",因為父母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自然孩子不聽話指向的就是父母。如果從小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麼孩子最不願聽話的"目標主體"就會成為這些人。

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雖然養育著她,但是這並不代表孩子就甘願當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3.教育方式

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會聽老師的話而不樂於聽父母的話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這個回答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是面面俱到的。教育的面廣,自然產生的矛盾也會更多。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應該所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犯這三個錯誤,這也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主要原因。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如何讓孩子樂於聽父母的話?

我認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跟《西遊記》中的唐僧和孫悟空的關係很相似! 我們可以將孩子比作“孫悟空”來進行教育

1不驕不躁,冷靜對待

孫悟空剛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時候就像剛出生的孩子一樣,沒有什麼“本事”,只能乖乖的待著。當猴頭從“菩提祖師”那裡學到本事以後就覺得普天之下沒有能奈何住自己的人了。這就跟三四歲的孩子特別像,能跑能跳了,就不甘於被父母束縛。

在這裡是父母遇到的第一個坎,這種情況如何解決?其中《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一書中就提到過一種方法“冷處理法”。是指某一行為反覆出現時,若這個行為得不到強化,這種行為的發生率就會降低。它是用暫時撤銷對孩子的關愛,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的錯誤感到不滿意、不高興、從而間接的表明家長對孩子行為的評價,使孩子終止不良行為的方法。父母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以後,不要在跟孩子繼續灌輸道理。

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一樣,誰的話、任何話都是聽不進去的。只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決心,並且轉身離開,這就算是完成了第一步了。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2.制定“規則”

孫悟空折騰了一番之後,給自己換來了一個“緊箍咒”,這就跟給孩子制定規則是一樣的。雖然剛開始會很排斥,試圖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破壞掉這個“規則”,但最終都會屈服於這個規則之下。

其中幼兒教育家孫瑞雪老師提出:0—6歲的孩子需要建立的六大基本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父母給予規則賦予一定的“影響力”,孩子在破壞規矩的時候有必要進行一定的懲罰,這對孩子遵守“規矩”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3.給孩子空間,慢慢磨合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合適的空間,當父母把這個空間壓縮的讓孩子覺得喘不過氣來,那麼孩子自然會反抗。

全美當紅知名教育專家、《紐約時報》教養類專欄作家、《大西洋月刊》特約撰稿人傑西卡·萊西提出了一個突破性的理念,我們不是管教的不夠,而是過度管教了。我們現在要對孩子做的是:“不管教”。

“不管教”並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在制定一個大體的原則下,退後一步,給孩子成長空間,激勵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體會屬於自己的勝任感和存在感。這樣孩子才能在脫離父母的那一天,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勇氣和智慧。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這讓我想起了電視劇《驚蟄》中崔會長的一席話:當曹創說鴻濤和夏波這兩個孩子天性頑皮聰明,若是嚴加管教,他日定當前途無量時。

崔會長將孩子比作“魚”,並表示:如果把魚拘泥於魚缸裡,那麼魚自然長不大,若是放到池塘內,幾天後就可以長大到一尺長。

孩子最不聽父母的話?搞清楚這三點原因,輕鬆“拿住”孩子

紀伯倫說過: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以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執意把孩子拽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當給孩子空間以後,孩子會有強大的動力。並且樂於將自己遇到的困難或者事情跟父母分享,給孩子美好童年的同時,也給了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我是"初心育兒指南",歡迎關注+評論,每天都會分享育兒經驗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