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輝煌:談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

點擊上方“糧食帝國”關注我們 ↑

重建輝煌:談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

從蘇聯時期到俄羅斯,這個全世界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極低的國家,糧食居然曾經長期依賴進口,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全球進口糧食最多的國家。直到近年來,俄羅斯才從糧食進口國華麗轉身,一躍重新成為糧食出口大國。俄羅斯還是地球上少數幾個極具糧食增產潛力的國家,其農業發展的前景以及對全球糧食貿易的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談談俄羅斯的農業發展與糧食生產問題,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古拉格群島》的作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仁尼琴認為,沙皇時期的俄國,從來沒有發生過饑荒。事實上,沙俄也還是多次發生過饑荒的。最大的一次饑荒發生在1891年,導致四五十萬人因飢餓而死亡。但不管怎麼樣,沙皇俄國地大物博,人煙稀少,要解決吃飯的問題不是一件難事。一個鮮明的對比是,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因飢餓問題引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數不勝數。而沙俄時期的農民起義則屈指可數,規模最大的普加喬夫起義也不過幾萬人的水平,而且民族衝突是起義的重要起因之一。從19世紀末開始,沙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糧食產量連續20年增產。在一戰爆發前的1913年,沙俄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8600萬噸。按沙俄當時1.28億的人口計算,人均產糧高達519公斤。從1900年到1913年,沙俄每年出口1000萬噸左右的糧食,農產品在沙俄出口中的比重高達74%。

重建輝煌:談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

而進入蘇聯時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戰爭、大饑荒大清洗及蘇德戰爭等事件的影響,蘇聯人就開始經常餓肚子了。最慘烈的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推行的農業集體化,糧食產量大減30%,每年僅在6000萬噸左右,並且還出口了數百萬噸的糧食,導致烏克蘭、伏爾加河沿岸、北高加索、哈薩克斯坦發生大饑荒。饑荒造成的災民達3000萬,其中餓死者接近1 000萬。烏克蘭是蘇聯最重要的產糧區,竟然也是受災最重的地區。最後一次饑荒,是在二戰剛結束後的困難時期。1945年僅產4730萬噸糧食,人均不過309公斤。1946年還發生了旱災。但為了與美國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競爭,蘇聯在這幾年裡仍然向歐洲出口了400萬噸的糧食,這導致了蘇聯有一兩百萬人死於飢餓。

二戰剛結束時,蘇聯人口為1.53億。到1972年,蘇聯人口增長了61%,達到2.47億。當然,在二戰後的和平年代裡,全球人口都在快速增長,蘇聯的人口增長速度還略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按理說,相對蘇聯擁有的22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一點人口不應構成多大的糧食壓力。比較一下同期的中國,中國面積不到蘇聯的一半,但人口數量卻是蘇聯的3.5倍。如果我們相信蘇聯的統計數據,1972年的蘇聯雖然糧食歉收,但宣稱其糧食產量仍然高達1.68億噸,人均糧食達到驚人的681公斤。如果真有這麼高的糧食產量,蘇聯理應擁有大量可供出口的糧食。事實上,蘇聯當年僅一筆交易就從美國進口了2千萬噸的糧食,全年糧食進口總量達到驚人的9920萬噸,直接拉高了全球糧食價格,並且為1973全球糧食危機的爆發埋下伏筆。

蘇聯並不僅僅是在1972年大量進口糧食,而是長期位居全球頭號糧食進口大國的位置,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按理說,經歷過工業化的蘇聯,其生產力水平遠非沙俄能比,人均糧食產量應大大高於沙俄才是。蘇聯在30年代初的農業集化化運動中折騰過一回農民後,就不敢再採取壓榨農民的政策。相反,蘇聯政府對糧食生產的問題也很重視。從赫魯曉夫時期開始,蘇聯就對農業計劃制度進行改革,擴大農場農莊的經營自主權,並開始對農業進行補貼。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農業投資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基建投資總額中一直佔27%左右的比重。但為什麼蘇聯的糧食生產仍然遠遠不能自給自足呢?關鍵在於,蘇聯的國營計劃經濟體制導致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極其低下。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蘇聯流亡記》中摘錄一段旅蘇華僑的回憶,來看看同時代的人對蘇聯農業是如何評價的。

重建輝煌:談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

“絕對的專制又造成絕對的落後和浪費。到懇荒區,我最深刻的感覺是蘇聯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機械經營著世界上最落後的農業。農業機械可真先進,巨型拖拉機一臺有700匹馬力,拖著的犁有百米長。各式拖拉機、收割機、打草機、裝草機是用不完的,每年下發的機器有的還沒裝配就用電焊切割了當廢鐵上交,以完成國家廢舊金屬上交計劃。……在北哈薩克斯坦原野奔馳,入目而來的,到處是廢鋼爛鐵堆積的破爛堆。”

蘇聯農業是最粗放的農業,也是最浪費的農業……更叫人不可思議的是有如此奇怪的秋收:什麼都是按照嚴格的計劃辦的,哪月哪日完成春播,哪月哪日秋收完都有硬性的日程表,如完不成計劃,農場頭目就拿不到獎金,嚴重者還會被撤職,甚至坐班房。有時候,麥子眼看收不完,就派人把剩下的麥田一把火燒光。”

“生產全機械化,再加上居世界之冠的廣闊耕地和牧場,蘇聯應該是食品豐富的國家了吧?實際情況卻是,都革命70年了,還沒有解決吃飯問題。”

書中講述的一個故事,還透露出蘇聯的糧食產量有著怎樣的水份。1972年,也就是蘇聯進口糧食最多的那一年,10月,某國營農場眼看無法在大雪來臨之前完成玉米的收割,於是用一臺臺拉著長達半公里的大木排的巨型拖拉機,在一天之內將所有玉米打倒。大雪一下,全部覆蓋。原本十天半月也難以完成的玉米收割計劃就這樣不折不扣地完成了。

重建輝煌:談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

受益於兩次世界石油危機導致的石油價格飛漲,蘇聯通過大量出口石油而成為一個富裕的國家。1978年,蘇聯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突破了3000美元,而中國還需要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才能達到這個水準。一旦收入增加,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滿足口腹之慾,要消費更多的肉蛋奶,也就是要消耗掉更多的糧食。為了維持人民的消費需求,蘇聯不得不長期保持大量的糧食進口。而能夠養活蘇聯人的,只有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很奇葩的現象:

蘇聯在冷戰中與美國長期對峙,卻要依賴美國這個最大的敵人來養活自己。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取消計劃經濟,恢復了市場經濟體制。與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的人口少了一半,但土地才減少了四分之一,人口密度大大降低。這時候,俄羅斯的糧食產量沒理由上不去了吧?有意思的是,俄羅斯的糧食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還變得更加嚴重。在葉利欽執政時期,俄羅斯的農業與整體經濟一樣出現大幅度的下滑。

這是因為,前蘇聯最重要的產糧區,擁有大面積黑土地並且氣候條件較好的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等地都獨立了出去。俄羅斯雖然面積很大,但緯度較高,氣候寒冷,較為乾旱,不利於糧食的生產。俄羅斯的地理條件與加拿大比較類似,遠不如地處溫帶的中國和美國,更不如地處熱帶的印度。俄羅斯大概只繼承了前蘇聯一半的農業遺產。

而且,俄羅斯的改革並不成功,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有著很大的慣性,對生產力的發展形成很大的阻礙。可以把俄羅斯視作一個特大號的中國東北。中國東三省的不少毛病,如曾經輝煌的重工業失去競爭力、過度依賴礦產資源、輕工業不發達、國營企業發展停滯而私營企業大受歧視、人們習慣於依附體制生存、社會缺乏信用等等,在俄羅斯都能看到,而且過猶不及。

重建輝煌:談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

中國東北的經濟雖然不行,但仍然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俄羅斯卻長期糧食不能自給,這就主要是執政者的思路問題了。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石油的出口,在葉利欽時期對糧食生產很不重視。而近年來俄羅斯糧食產量的飛速增長,則主要受益於普金政府改變觀念,開始扶持糧食產業的發展。石油價格的崩塌也迫使俄羅斯將農業定位為新的經濟亮點,而西方國家對俄限制農產品出口的制裁措施也刺激了俄羅斯農業的發展。

俄羅斯最重要的農業政策,莫過於大力推進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買賣。在蘇聯時期,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佔有全部農業用地的83%。而到1999年,經過改制和重組,約有63%的農業用地轉為私人所有。2002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法律,允許農用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也使得俄羅斯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成為可能。此外,俄羅斯還把農業確定為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對農業給予稅收和信貸優惠政策支持,對進口肉類徵收限制性關稅,給願意定居遠東的俄羅斯人每人贈送一公頃土地,等等。

普金強調要搞大農業,即大型農業綜合體。俄羅斯在農業領域出現了一些大型控股公司。這些公司通過投資設廠、收購和兼併等措施,建立起產銷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集團。目前,這些農業控股公司已擁有了俄羅斯20%的耕地,並佔有超過40%的糧食產量。可以預見,隨著農業與糧食加工業的崛起,俄羅斯遲早會出現類似嘉吉、中糧這樣的世界級糧商巨頭。

2001年,俄羅斯糧食產量達到了8520萬噸,首次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從2002年到2015年,俄羅斯的小麥年均出口增量達100萬噸以上。至2016農業年度(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俄羅斯出口小麥2460萬噸,首次超越美國和加拿大,成為

全球小麥出口第一大國。由於耕地充足,俄羅斯的小麥生產成本低,僅為澳大利亞的一半,每噸不到100歐元,在國際市場上擁有很強的競爭力。俄羅斯農業部自豪地稱:“糧食是我們的石油。”

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34億噸,同比增長11%,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印度的第四大糧食生產國。其糧食出口量達到4500萬噸,成為全球排名前列的糧食出口大國。俄羅斯已開墾的耕地面積不過1.25億公頃,不到全部可開墾耕地的一半,還有極大的糧食增產潛力。全球氣候變暖,對俄羅斯農業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重建輝煌:談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

俄羅斯農業起飛,中國無疑深受其益。俄羅斯人口在日益減少,而且俄羅斯人也不擅長農業,不得不依賴最會伺候莊稼的中國人去開荒種地。中國與俄國的遠東地區緊鄰,糧食物流成本低,方便俄羅斯糧食出口到中國。事實上,中國也已成為俄羅斯食品的最大進口國,而且俄羅斯對中國的糧食出口量仍在高速增長中。俄羅斯2018農業年度對華出口糧食及其加工產品總量已經達123萬噸,同比增長1.5倍,創下歷史紀錄。俄羅斯計劃下一年度向中國供應150萬噸糧食,大豆和食用油也力爭達到全球1000萬噸的出口量。中俄兩國目前處於戰略合作的蜜月期,俄羅斯的糧食增產能大大改善中國的糧食進口狀況,減少中國對美洲糧食進口的嚴重依賴。特別是中國需要從美洲天量進口的大豆,可以部分轉向由俄羅斯遠東地區供應。中糧計劃斥資26億元在俄羅斯黑海附近購買用於轉運糧油和大豆的糧食碼頭,轉運能力可達每年1000萬噸。俄羅斯的糧食產量重建輝煌,將大大有助於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改善。

【參考文獻】

《蘇聯流亡記:一箇中國“外逃者”的回憶錄》,雷光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

《國際糧價正悄然“換錨”:俄羅斯農業的強勢崛起》,華爾街見聞,2016-12-29。

《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啟示》,陸南泉,經濟觀察報,2017-03-08。

【更多分享】更多有料、有趣的乾貨文章,以及更多直接交流,可訂閱“糧食帝國”頭條號、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