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红楼梦》中湘云年纪最小却最先订亲呢?黛玉和宝钗为什么没订亲呢?

十一的江湖


“及笄、成婚、生子”是女孩子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宝玉虽然想一直让姊妹们留在家里,长不大也不结婚,可是梦想终究只是梦想。大观园中的姑娘第一个讨论婚事就是湘云,除了后来的宝琴,湘云的年纪是最小的。宝钗和黛玉都还未谈及婚事,湘云却早就订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第一,湘云在史家真的过得不太好


湘云能够谈婚论嫁必定已是到了嫁龄,可是也没有不要立刻就说亲,那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湘云的叔叔婶婶想要把她嫁出去。

湘云在大家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活波开朗、有侠义之心,活得潇洒自在的姑娘,可是殊不知她在史家其实过的并不好。因为湘云从来不表露所以大家也都不知道,可是在宝钗的细心呵护下她对宝钗说了心里话。

宝钗曾对袭人说出湘云在家中的艰难,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

宝钗所说湘云的生活应该多半都是真的,不然湘云也不会回家时候总是嘱咐宝玉记得提醒贾母去接她。湘云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父母亲就没有了,她跟着叔叔一家长大,寄人篱下所需要承受的一切湘云估计都饱尝了。

湘云好容易长大了,叔叔婶婶自然也想要尽快甩掉这个包袱,所以就早早为湘云说亲了。对于湘云而言,出嫁虽然没有了做女儿时的自由,但或许会有另一片天地。而且这件事不管湘云愿不愿意她都不可能就拒绝与选择的余地。

第二,史家想要通过联姻扭转颓败的局面,湘云就是可以牺牲的对象


四大家族每一个都在慢慢衰败,史家自然也不可避免。联姻是两个人家族的链接,史家也想要通过联姻来扭转颓败的局面,自家的女儿舍不得,于是湘云就成了第一个可以牺牲的对象。

如果湘云的父母在世定然舍不得孩子这么早就出嫁,但是现在湘云的婚事都由叔叔和婶婶做主。如果是湘云的父母为她选亲自然是更看重对方的人品,可是叔叔婶婶却更多的是要看重家族的利益。

湘云自然明白她的婚事其中的意义,不过想必叔叔婶婶选的人家还不错,当湘云到贾府玩耍大家调侃她的时候,她也只是害羞。其实比起脂砚斋所说的卫若兰,更愿意相信湘云未来的丈夫会是冯紫英。

第三,宝钗和黛玉都有长辈帮她们谋划未来


宝钗和黛玉都比湘云年纪大,如果湘云可以说亲了,那么她们早就可以了,可是她们却从来未被提及此事,是因为她们都有长辈替她们谋划未来。

宝钗的婚事有一点被耽误。最开始宝钗是要参加选秀不得订亲,后来落选了薛家又打起了宝玉的如意算盘,宝玉因为年纪小所以一直未谈及婚事,宝钗又没有后备之选,所以只好一直等着。

黛玉虽然父母都去世了,可她的婚事自有贾母做主,贾母早就看好了宝玉和黛玉是一对,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可是无奈王夫人一直很看重宝钗,所以这一场博弈就是黛玉和宝钗爱情的归属。

因为都有各自的长辈在为宝钗和黛玉做谋划,她们二人也就不必担心婚事。



小说红楼


其实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十一岁订亲,这在古代是正常的定亲年龄,其他的如迎春十七八岁订亲,宝钗十八九订亲,则是大龄剩女,而林黛玉死时十七左右尚未订亲,也是很晚的。为什么湘云定亲那么早,嗯,林黛玉薛宝钗却没有定亲呢?原因出在贾府。



史湘云之所以能够早早地定下亲事,是因为史湘云是史家人,为她当家做主的是史家史湘云的婶母,史家为了史湘云着想,早早的为史湘云相看了人家,将一个才貌仙郎早早的为史湘云定了下来。



而林黛玉自从进到贾府以来,贾母把林黛玉和贾宝玉安排在自己的碧纱橱内外,那时宝黛年龄虽小,但都已到了男女不同席的年龄了,而贾母那样安排,已经隐隐有把宝黛撮成堆的嫌疑了。

不但如此,王熙凤是贾府主子,林黛玉的表嫂,却经常拿林黛玉的婚姻开玩笑,说什么林黛玉喝他们贾家的茶,给他们贾家当儿媳妇儿等,隐约之中就给人传递了一种信息,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大家心心照不宣的一对儿,就是家中的仆人也以为是贾母早就暗中将林黛玉和贾宝玉配成一对儿了。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其他人家会像林黛玉求亲,而贾母又不给一个明示,林黛玉父母双亡,无人替她主张,又不能自己做主,所以一直到死,林黛玉都不曾订亲。



薛宝钗呢?虽然有母亲帮着筹划,但是因为出身问题,而且还有一个会惹事的哥哥,拉低了薛宝钗的个人综合价值,有头有脸有地位的大户人家不愿意与其结亲,而小门小户没前途的人家,薛家有看不上,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只好寄希望于贾宝玉,可是贾母对薛宝钗不满意,王夫人也不能独揽贾宝玉妻子的选择权,于是,不上不下的,婚事也就耽搁了。


萍风竹雨123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史相云,从小没有父母和两个叔叔一起生。

从小失去了父母的疼爱。

史湘云,十一岁时订亲,三十一回书中来到了

大观园,三十二回书中完婚。丈夫长的好,为

人平和,知书达理,文才好。

薛宝钗,十八岁订亲,林黛玉,设有订亲,死的时候十七岁,贾府的姑娘订亲都晚,用现在话说是剩女。

史湘云,从小养成不拘小节性格,有魏晋文人风彩,心胸坦荡,有光风霁月的襟怀,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物。

婚后煮酒论诗,两人情切切,意绵绵。欢娱日短,好景不长,却落得了,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下场。

史湘云的丈夫,忽然得了暴病,(痨病)没过上几年好日子,丈夫去逝,她立志守寡。

多么凄凉悲悯的一首挽歌!一个性情豪放的姑娘,猝然狂风折柳,青春,红颜,诗情画意,心却和去世的丈夫一起埋葬。

看惯了柳絮飞舞,鲜花绽放的姑娘,一下被命运推进了,灰濛濛的阴喑无光的角落里,如此之大的差距。

她一个人独守空房,独自生活在漫长的黑夜中,百年在於命,半点不由人。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持重山人


婚姻,有绝大部份的缘分,而缘分就是有阴差阳错神秘的不解之缘。

史湘云年纪最小就订亲了,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该结婚的结不了,年龄小的反而订亲了。

对史湘云个人理解为有敢爱敢恨的风格,古代只要到了出嫁年龄还没嫁的姑娘,统统都叫大姑娘,当时史湘云也是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红楼梦在二十回史湘云刚一出现,就被荣府的大大小小的人称为“史大姑娘”。第三十一回,也是说"史大姑娘来了”。好像在三十二就结婚了。

从这些过程中还不够说明问题,从细节可以看出来点端倪。史湘云去荣家“带了两天的衣服来了”是准备住几晚的……。

再说宝玉和黛玉这两玉,是有缘无份。中间有一个宝钗,这就是说明阴差阳错的姻缘,不会按自己想法的轨迹进行。


中华兴盛607


  1. 湘云从小没有父母,她在两个叔叔家轮流生活,其实哪一个也不是她的家,她在那里也许很少得到温暖,她的两个叔叔虽然没有让她活不下去,但也没有让她生活在关爱中,她的两个叔叔以为可以很早的给她订亲,就可以把她这个包袱抛掉,又让众人说不出一个“不”字来。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你也可以发现,那些结婚早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童年或少年生活的,她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不同于我们的现在生活,她是被长辈按排的订亲,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自己主动想要的罢了。
  2. 黛玉虽然后来也没有了父母,可她有一直疼爱的外婆,这个外婆识她的自己的心尖,她同样也有能力把控自己外孙女命运的能力,黛玉不需像湘云一样两家来回跑,她的外祖母以一当十,护她的周全。再加上她体弱多病,自然不会有人过早的提她的亲事。同时也是因为她也是贾家的亲戚,并非是贾府的正经小姐,她的亲事除了贾母主动提外,她的舅舅们是不会过多插手她的事情的
  3. 宝钗来贾府的目的是为了选秀,后来虽然没有再提选秀的事情,据推测宝钗应该是落选了,所以她的结婚对像在她的母亲眼里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选秀,能入她和她的母亲里的人选应该很少,她的父亲虽然不在了,可她有爱她的母亲,她的母亲会为她未来生活幸福作打算的,并不会让她过早与人订亲,她一定要给自己的女儿选最好的才放心,所以她才会把希望放在贾宝玉身上。
  • 综上所述,“没有娘的孩子像棵草”。当孩子小时,他们的至亲才是他们幸福的保障,也只有他们才会为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打算,好让他们能幸福的过一生。

随风尔居



博闻雅正


黛玉无父母做主,贾母本有意配于宝玉,奈何体弱多病,又有王氏姐妹从中作梗,一直拖着。宝钗原是选女官,没选上,王氏姐妹又一心想促成金玉良缘,所以也拖下了。湘云是早就下定了的,那个年代也不一定是年龄到了才下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父母从小就看上了,早早下定也是正常。原文粗浅理解。


浮生若见


湘云年龄最小,却最先定亲,黛玉和宝钗直到80回文本都没有定亲的消息,这便让很多读者产生了八卦心理:难道宝钗嫁不出去?



如果一定要这么想,只能说,实在是想多了。


古人普遍都早婚,定亲则更早,可以从胎儿开始,即所谓的指腹为婚,比如尤二姐和张华就是指腹为婚。


那么,像宝钗和黛玉到了十七八岁还没出嫁甚至亲都没订,是不是就算剩女呢?


我们来看《礼记》怎么说。


《礼记》是儒家社会的行为准则,它是这样说的:“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十五岁及笄,代表成年,即可以出嫁了,相当于现在到了可领证的年龄,一直到二十岁出嫁都为正常。如果有特殊原因,可以推迟到二十三岁。


也就是说,二十三岁还没出嫁,才能算剩女。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分析湘云、黛玉和宝钗的订亲问题。


湘云的婚配,符合正常贵族女子的习俗


一家有女百家求,尤其是有地位之家的女子,再加上这个女子本身又很优秀,那就更是很早就有人盯着了。湘云就属于这样的女子,作为侯府的嫡小姐,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是标准的大家闺秀。从南安太妃和湘云很熟识就可看出,湘云已经在贵族圈子里名声在外了。因此,她的选择面也很广,也就很容易选到佳婿了。



黛玉和宝钗都属于“有故,二十三年而嫁”的特例


无论读者多么喜欢黛玉,都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黛玉难嫁!


黛玉难嫁,主要是因为她的病体。就连纳个妾都要身体健康,何况是负有“上事宗庙,下继后世”之责的正妻。黛玉的病,是显性的,初进贾府时,大家一眼就看出她有不足之症,经验丰富的面安太妃当然更看得出来。被南安太妃看过之后,黛玉的病体应该就在贵妇圈子里传开了。哪个贵族愿意娶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正妻回去?



宝钗的“有故”,主要是因为家庭问题,却不是读者所想象的被薛蟠拖累。薛蟠的那些事迹,对于贵族子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让宝钗迟迟无法出嫁的原因是她是家里的主心骨,离了她就玩不转。因此,她需要等哥哥薛蟠能独立,把这一摊子都撑起来。如果薛蟠实在撑不起来,那也能拖一年是一年。因此,薛家不会积极地为宝钗安排婚姻。


不过,从书中透露的信息,还可能有一个原因。宝钗进京是选公主侍读的,直到80回,作者也没说落选。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说要为宝玉和黛玉说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现成的宝钗,怎么就没人可给呢?只能理解为宝钗当时不是自由身,无权自由婚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