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啥這麼慫,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關鍵

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裡生活得快快樂樂,既能學到知識又能交到朋友。但往往我們會發現現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前兩天我就看到一個視頻,在操場上一個男生在欺負另外一個體型較為瘦弱的男生。從視頻上來看,雖然打人的那個同學體格確實要強壯些,但兩人之間的差距也並沒有那麼明顯。

雖然我對那名校園霸凌者的行為感到非常氣憤。但讓我更加痛心的是,被打的男生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連一丁點反抗的動作都沒有。

孩子為啥這麼慫,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關鍵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會慫成這樣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

人的行為是個人對自我的認識、世界的看法、個人的信念、期待等整體生活形態所決定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俗一點來講,一個人做出的行為反應都跟自己的認知觀念息息相關,而生活也會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相應的反饋。

以我們前面說過的這個視頻為例。也就是說一些錯誤的認知讓孩子變得慫了,而就是因為慫這個特質,吸引了那些喜歡欺負弱小的同學的目光。而這也就讓這些慫慫的孩子成為了霸凌者下手的目標。

孩子為啥這麼慫,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關鍵

那麼究竟是哪些消極的錯誤觀念讓這些孩子連一點反抗的意識都沒有呢?

第一、你應該這樣

在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的行為指指點點,總是習慣用你應該這樣的句式對於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判。之前我和二寶參與了學校組織的剪紙活動。

坐在我們旁邊的一位媽媽就總是忍不住想要去上手幫自家孩子,嘴巴里還唸叨著:你這樣弄不好看,這麼剪才好看。

我並不認同這名媽媽的做法。這樣的做法會讓覺得自己總是做錯,連這麼一點小小的事情都需要爸爸媽媽來幫忙。

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在面對有難度的挑戰時,不敢去嘗試,更不敢去爭取。就比如說學校裡的同學故意嘲笑他時,他也認為一定是我做錯了,是我做錯了才會讓別人嘲笑我。而不會從別人的身上去尋找根源的問題。

孩子為啥這麼慫,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關鍵

第二、你應該分享

很多家長會習慣性的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爭搶玩具時要求自家孩子退讓。比如說在某些二胎家庭就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待老大,告訴老大:你應該把玩具讓給弟弟玩。

但這種做法會讓孩子產生我不配擁有的錯誤認知。尤其是在孩子兩週歲左右的時候恰好處於一個物權的敏感期,他剛剛可以分清楚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時候,卻又被最親近的人強迫要求分享。

孩子會慢慢形成我不配擁有的錯誤認知。並且在其他的同學擅自拿走他的私人物品時,雖然內心氣惱,但卻會認為別人把我的東西拿走是因為我不配擁有。而這種不爭不搶的表現,只會讓別的孩子覺得這人好欺負。

第三、你怎麼這樣慫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如別人,或者是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的時候,不會去體諒孩子的情緒,只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樣慫。

家長會產生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但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會深深地影響到孩子,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值得去獲得更多認可的人。

在這樣錯誤認知的驅使下,這些孩子在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也不敢出聲去抗議。在別人看來,這些孩子就是軟綿綿的柿子,可以被自己隨意拿捏。

孩子為啥這麼慫,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關鍵

為了糾正孩子的這幾種錯誤的認知,家長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呢?

第一、嘗試去理解孩子

當孩子的情緒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時,作為家長要先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要因為看到孩子的不足表現就感到非常的苦悶,或許孩子只是因為陌生的環境而處於過渡階段。

如果家長能夠做到真誠接納孩子的內心感受,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於自己愛意,孩子才能夠勇敢敞開心扉與父母交流。

第二、增強孩子的獨立能力

美國教育家羅伯特博士提出,現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獨立性。

因此,作為家長需要剋制住自己那顆想要包辦一切事物的心,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得到鍛鍊的機會,讓孩子在一次次的磨練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有利於孩子對於自我認可感的提升。家長也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

孩子為啥這麼慫,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關鍵

第三、適時的給予鼓勵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作為父母並不能夠一味的否定孩子的做法,而是應該及時的給予鼓勵,而具體到細節的正確鼓勵方式會讓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恰到好處的鼓勵能夠大大激發孩子身上未被髮掘的潛能。

第四、為孩子做好表率

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將參與研救的一歲孩子放在平臺上,平臺的另一邊是人為設置的懸崖。而孩子的媽媽就需要站在人為懸崖的另一邊做出或開心或害怕的表情。

研究發現,如果媽媽的表情是扭曲的或者是害怕的,那麼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因為看到媽媽痛苦的表情而感到恐懼,不敢越過人為的“懸崖”。相反,如果媽媽的表現是比較積極的,那麼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鼓起勇氣爬過人為的懸崖。

而這個研究也就告訴我們,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媽媽的情緒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如果想要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那麼家長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遇到問題時,需要沉著應對,發揮榜樣的積極作用。

孩子為啥這麼慫,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關鍵

所以說,孩子之所以會慫,很有可能還是因為家長的某些行為不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要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之外,更應該去培養孩子的膽量,去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成為一個具有強大內心力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