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研究京劇

 我對於京劇是門外漢,倒是崑曲曾經正式學過三年半,京劇只在十五六歲的時候,跟我的舅父哼過一陣,他拉胡琴,我不懂過門和板眼地亂唱老生,他湊著我拉,因此,我談到怎樣研究京劇,實在慚愧得很。

 

 一、從藝術方面研究:


 京劇是戲劇的一種,而戲劇又是藝術的一種。所謂七藝,就是文學、戲劇、音樂、舞蹈、圖畫、雕刻和建築,他種藝術是獨立的,惟有戲劇是綜合的。我的意思是指演劇,不是指書齋裡的劇本。差不多戲劇是包含藝術的各個部門的。


 戲劇本身就是戲劇,自不必說。它寫在紙上,便是文學作品。這留在下面說。京劇需要音樂,音樂是替唱詞伴奏的。關於各種腔調,如西皮、二黃、梆子等,有王芷章的《腔調考源》。聽說馬彥祥也發表了一篇《二黃來源考》。京劇用韻是十三轍,我認為這是韻學的進步。平水詩韻分成三十餘韻,一東與二冬分開,簡直莫名其妙,該死十三元尤其紊亂得可以,南北曲改為十九韻到二十一韻,減少了三分之一,已經是一個進步,京劇的十三轍,可就更進步了。北京戲曲研究社出版了一本《國劇韻典》,兼注尖團音,可供參考。嚴工上著了一本專談尖團音的書,由世界書局出版。《劇學月刊》上也載過《劇韻新編》,惜末刊完。工尺譜有《二黃尋聲譜》,上海菊社劉菊禪編過《四郎探母全集》、《紅鬃烈馬全集》,詳註工尺,亦可取法。


怎樣研究京劇

奚嘯伯、張君秋之《四郎探母》


 京劇也有舞蹈,其實就是臺步、身段之類。北京國劇學會出有戲劇叢刊,內有《上下場》、《國劇身段譜》等。國劇學會還有梅蘭芳家藏的身段譜不少。我認為京劇的基本動作並不十分多,大約學會重要的戲十出以上,自己就可以加以融化。倘能把各種動作一一定以特定的名詞,用科學方法整理,學習起來,必更方便。上海有一位女律師程修齡君,曾用英文寫了一本《中國劇的神秘》,替小生耍翎子(雉尾)的姿勢定了許多名稱,並加圖解。別的動作,都可以按照這個方法去做。

 

 京劇也有圖畫,那就是臉譜,齊如山曾出過一本《臉譜》(論文)和一本《臉譜圖釋》,兩本書可以對照著看。後起之秀是翁偶虹,他曾寫過一本更詳盡的《臉譜的分析》,此外他在《立言畫刊》上按期發表《臉譜搜奇》,尤可珍貴。齊如山在《中國戲之組織》裡所附明清臉譜對照表,如包拯的臉譜由簡單而複雜,也很有興趣。

 

 京劇也有雕刻,那就是不動的姿勢。例如,在兩個將官打了一仗以後,鑼鼓一敲,他們倆就各站定部位,把架子一擺;擺得是這樣勻稱、美觀,如果在這時拍照片,一定有很好的成績。出場時的“亮相”,也可以算是一座雕刻。


怎樣研究京劇

餘叔巖、程繼仙之《鎮潭州》


 京劇場就是建築,配景是很聰明的。因為京劇只能用象徵的配景,不能用寫實的佈景。否則,在臺上兜了幾圈,算是走了幾百裡,椅子一動算是出窯或進監,就都只好取消了。黎嘉主張配景用各色的幔,也簡易可行。我曾見費穆導演的《古中國之歌》,即演王寶釧與薛平貴,所附佈景都是圖案式的,不是象真的,卻比象真的更好看。


怎樣研究京劇

費穆導演的《古中國之歌》

 

 專記梨園術語的有方向溪的《梨園話》,按筆畫編,有如縮小的《辭源》。

 

 二、從社會方面研究:


 京劇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當然充滿了封建思想。我們要除去那些不適於現代的部分,或者根本禁演,或者加以修改。從前“五四”運動時,《新青年》雜誌出過戲劇改良號。我們要想審查戲曲,先須蒐羅劇本,至少要先知道各劇的本事。


 在這一方面,楊蔭深編過一本《平劇戲目匯考》(會文堂),劉雁聲續了一本《名伶新劇考略》。後者所載,都是梅、程、荀、尚、馬連良以及四小名旦的新戲。戲詞自以四十冊的《戲考》為最大的彙集,惜詞句已舊,與今所唱者已大不相同。戲學書局所出的每出一本,比較新穎合用。陝西易俗社對於秦腔加以改革,刪去有害社會的部分,另外新編改革社會習俗的戲,這辦法也頗值得我們取法。

 

 三、從遺傳方面研究:


 這一類的書有三本:世界書局出過一本《皖優譜》,是專講安徽優伶的。戲曲研究社出過一本《名伶世系表》,甚為簡單。後來潘光旦出了一本《中國伶人血緣的研究》(商務),完全用優生學的方法來探討,畫了不少的世族的圖表,甚為精密。

 

 四、從文學方面研究:


 京劇不通和不合理的句子應該修改。一般京劇保守派每以為京劇是輕易更改不得的。其實京劇是在時常修改詞句的。京劇演出的將近百種的三國戲就是從昇平署的崑曲《鼎峙春秋》改過來的。《綴白裘》六集和十一集刊於乾隆年間,其中的《賣胭脂》、《打花鼓》、《打麵缸》、《探親相罵》也與現在不同。唐英的《古柏堂傳奇》中如《麵缸笑》、《梅龍鎮》、《十字坡》、《釣金龜》(一名《雙釘案》)以及餘治《庶幾堂今樂》中的《硃砂痣》,都是較早的創造者,後來被許多伶人唱來唱去,也都走了樣。光緒年間李世忠的《梨園集成》如《珠簾寨》等句子都很長,現在卻愈唱愈簡單。我們有了這改易唱句的歷史根據,刪改起來,膽子就自然大了。


怎樣研究京劇

馬秀蓉之《打花鼓》

 

 五、從歷史方面研究:


 也就是京劇發達史的研究,這一部門最有成就。有三位先生值得我們提起:第一位是張次溪先生。他花了很多的心血蒐集乾隆以來的梨園史料,編成一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又編了一部續編。我替他寫過一篇序文。這兩部書共十四冊,所收之書約三十餘種。(《燕蘭小譜》、《明僮合錄》、《京塵雜錄》等書都被網羅在內。這那名貴的書,即使我們費盡心力去搜尋,恐怕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二位是王芷章先生。他除了《腔調考源》外,還寫過一部《昇平署志》(商務二冊),專記清代的內廷供奉。又有一部《清代伶官傳》(四冊),就是《昇平署志》的副產品,按照生旦淨醜分列各人的傳記。

 

 第三位是周明泰先生。他的《幾禮居叢書》已經出過四種,每種都是十個字。《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只有一本;但識者批評,認為這本比王芷章的好,雖然在量上比王著少得多,因為周著寫得扼要,他是以少許勝人多許的。《近五十年北平戲劇史料》一函五冊。前三冊是他得到的一部五十年前戲班子裡的戲簿,其中《挑滑車》,高寵是藍臉,不象現在是俊扮。後兩冊是他摘錄北京圖書館中最近二十年的日報上的戲單子。哪一位名角哪一齣戲在哪一年哪一天初次上演,那上面都記得清清楚楚。《道鹹以來梨園系年小錄》按照編年體記載道光以來的梨園大事,極便檢查。《都門紀略中之戲曲史料》是把咸豐以來所出各年不同的都門紀略,按照史書帝王世系表似的方法排出來的,有了這書,我們可以知道咸豐、同治、光緒各時代換了些什麼新的伶人,新添了些什麼新的戲。我們研究京劇發達史,應該用嚴肅的態度,下苦功夫,應該抱著清代經學家的態度去研究,象張、王、週三位先生似的,才能夠有好的成績。

 

 (《安徽日報》1944年10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