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積極從事詩界革新,成就有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號東海公,又號人境廬主人,嘉應州(今廣東梅州)人。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生於富商之家。同治六年(1867)成秀才。光緒二年(1876)中舉人,同年十二月,何如璋奉命出使日本,奏請任遵憲為使日參贊。三年隨同何如璋出使日本,開展外事活動,留意國際形勢,還同日本漢學家源輝聲、石川英、岡千仞、青山延壽等交往密切,並開始撰寫《日本國誌》,又創作了《日本雜事詩》,著重記述日本國事民風。光緒八年(1882),調任美國舊金山總領事。十年,辭任回國。十六年,出任駐英二等參贊。次年充任新加坡總領事。二十三年,任湖南按察使。從甲午戰爭至戊戌變法這一段時間裡,黃遵憲積極參與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的政治活動,成為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戊戌變法失敗後,被免職,放歸鄉里,鬱鬱而終。

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積極從事詩界革新,成就有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

黃遵憲

在近代詩壇,黃遵憲是積極從事詩界革新的代表人物,他自稱“少日喜為詩,謬有別創詩界之論”(《與丘菽園書》),其成就體現在他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兩個方面。在理論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張,如認為“舉今日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闢之境,耳目所歷,皆筆而書之”(《人境廬詩草自序》),提倡詩歌應注意突破舊的題材框架,反映不斷變化而又親身經歷的新的生活內容。

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積極從事詩界革新,成就有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

在學古問題上,黃遵憲主張既要向古人學習,但又要不為古人所拘牽,敢於創新,自成一家,在《人境廬詩草自序》中,他表示應“復古人比興之體”,“取《離騷》樂府之神理,而不襲其貌”,“自曹、鮑,陶、謝、李、杜、韓、蘇,訖於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專一體”,但同時他又強調“今之世異於古,今之人亦何必與古人同”,所以要去除古人糟粕,解脫古人束縛,使得“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在《雜感》詩中他又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都表明了他要求詩歌學古而不為古所限,注重表現新的內容和作者自我個性的看法。

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積極從事詩界革新,成就有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

在詩歌表現形式上,黃遵憲也有求新的見解,如主張“以單行之神,運排律之體”,“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人詩”(《人境廬詩草自序》),又提出“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斕斑”(《雜感》),對於詩的句法結構和語言大膽要求有所革新。黃遵憲曾自稱他的詩為“新派詩”,可以反映出他在詩歌創作上一種新的追求。注意表現當時重大歷史事件是黃遵憲詩的一個特點,如《馮將軍歌》《度遼將軍歌》《哀旅順》《哭威海》《降將軍歌》《東溝行》、《香港感懷》《臺灣行》、馬關紀事》《書憤》等詩,都以列強侵略中國為時代背景,撫時感事,強烈地表達出詩人對國勢危亡的憂憤和要求政治改革的願望,具有一定的時代感。

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積極從事詩界革新,成就有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

同時,黃遵憲有著長時間出使國外的經歷,接觸過世界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見聞廣泛,這對他的創作發生很大影響,如《紀事》、《櫻花歌》《登巴黎鐵塔》、《蘇伊士河》、《新嘉坡雜詩十二首》《番客篇》等詩作,集中描寫海外各色風情,相對於傳統創作而言,題材上有新的突破,難怪近代詩人丘逢甲稱他“茫茫詩海,手闢新洲,此詩世界之哥倫布也”(《人境廬詩草跋》)。

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積極從事詩界革新,成就有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

在藝術方面,黃遵憲的詩也有所創新,具有鮮明的創作特點。首先,以舊體裁、格調錶現新事物、新境界。如《今別離》四章,分別吟詠輪船、火車、電報、照相機以及東西半球晝夜相反的現象。《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則表現“舉頭只見故鄉月,月不同時地各別。即今吾家隔海遙相望,彼乍東昇此西沒”的感慨,在傳統望月思鄉主題中融入了一層漂泊異國的羈旅之情,富有新境。

清後期詩人黃遵憲,積極從事詩界革新,成就有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

其次,句法語言有時敢於突破傳統範式。如《馮將軍歌》《赤穗四十七義士歌》、《聶將軍歌》等,或採用散文句式,或以俗語入詩,錯落有致,淺俗明曉,別具一格,也是他在這方面理論主張的具體實踐。再者,形式多樣,風格多樣。他常能博取眾採,不限一格,運用不同的作品體制,表現各種內容,風格時或雄奇恢張,橫逸奔放;時或清麗婉轉,意趣妙生,有人稱其詩“浩乎如百川赴海,陽開陰闔,千匯萬狀”(古直《黃公度先生詩箋自序》)。著有《人境廬詩草》十一卷,今有錢仲聯箋註本,《日本國誌》四十卷、《日本雜事詩》二卷。

作者介紹:我是“黑桃勾”,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